为解决教师在课题立项后普遍面临的“如何具体推进”的实践困惑,提升教育科研的规范性与实效性,2025年10月23日下午,太仓市浏河镇幼教中心再次通过线上平台,面向全体教师组织了题为“课题立项了,具体要做什么呢?”的理论课程校本研修。本次活动由叶惠敏老师主讲,系统构建了从立项到结题的完整研究闭环,为教师们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活动伊始,叶老师将课题研究全过程精辟地划分为“规划启动期”、“实践探索期”与“总结提升期”三大阶段。在规划启动期,重点在于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并通过高质量的开题报告会论证方向,为研究安装“启动引擎”。进入实践探索期,则需强调研究的“过程性与科学性”,在扎实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如课堂实验、调查访谈)的同时,必须系统收集行政类、研究类与成果类过程性资料,筑牢课题研究的“生命线”。在总结提升期,则需通过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进行阶段性复盘与最终成果凝练,并建立分类清晰、内容完备的课题档案,全面沉淀研究价值。
针对决定课题质量的结题环节,讲座进行了“精耕细作”式的聚焦指导,将结题材料系统梳理为“核心文书”、“实践佐证”、“成果输出”和“荣誉认可”四大类,强调以规范目录和实证材料构筑评审专家了解的“第一入口”与“展示窗口”。最后,叶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课题的“数字资产库”,围绕课题计划、背景资料、典型个案、体会论文、成果凭证和研究大事记六大维度,形成全周期资料链,将研究过程中的零散“珍珠”串联成美丽的“项链”,实现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本次研修内容紧密贴合教师科研实践中的痛点与难点,极具针对性与指导性。它不仅有效破解了教师们对课题实施流程的模糊认知,更强化了过程管理与成果凝练的意识。与会教师普遍感到方向更明、信心更足,并表示将把所学系统应用于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中,致力于提升科研素养,以扎实的研究推动保教质量的内涵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