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首页 > 下辖各园 > 紫薇幼儿园 > 家园共育 > 保健知识 > 正文

如何在幼儿园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

发布时间:2025-05-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在幼儿园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是一项关乎幼儿健康的重要工作。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聚集的场所。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1. 向教职工和家长普及知识


• 通过家长会、幼儿园公告、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向教职工和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 强调手足口病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


 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 在幼儿园内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或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播放教育视频等,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 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具等。


二、严格实施晨检制度,及时发现病例


 1. 每日晨检


• 幼儿园应设立专门的晨检区域,由保健医生或教师负责每日对幼儿进行晨检。


• 检查内容包括体温、口腔、手足等部位是否有皮疹或溃疡,以及幼儿的精神状态等。


 2. 及时隔离与治疗


• 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应立即通知家长带幼儿就医,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 对患病幼儿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玩具、餐具等。


三、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病毒滋生


 1. 定期清洁消毒


• 定期对幼儿园的教室、玩具、餐具、桌椅、楼梯扶手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84消毒液进行擦拭或喷洒,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2. 保持通风换气


•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四、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径


 1. 勤洗手


• 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关键时刻。


• 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确保幼儿能够方便、有效地洗手。


 2. 不共用物品


• 避免幼儿共用毛巾、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 鼓励幼儿使用自己的物品,并定期清洗消毒。


五、加强饮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


 1. 确保食物安全


• 幼儿园提供的食物应确保新鲜、干净,彻底煮熟煮透。


• 避免给幼儿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减少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的风险。


 2. 餐具消毒


• 幼儿的餐具应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可采用高温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的方法。


• 确保餐具的清洁卫生,防止病毒残留。


六、合理安排活动,避免过度密集


 1. 控制活动密度


•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适当控制幼儿园内的活动密度,避免幼儿过度密集。


• 可以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的方式进行活动,减少幼儿之间的接触机会。


 2. 加强户外活动


• 鼓励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 在户外活动时,注意保持幼儿之间的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七、加强家园合作,共同预防


 1. 定期沟通


• 幼儿园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 家长也应积极向幼儿园反馈幼儿在家中的健康状况,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2. 共同教育


• 家长和幼儿园应共同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 家长还应关注幼儿的饮食卫生,确保幼儿在家中的饮食安全。


八、接种疫苗,提高抵抗力


 1. 推广疫苗接种


•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该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幼儿园应积极向家长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鼓励家长在医生指导下为幼儿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2. 跟踪接种情况


• 幼儿园应建立幼儿疫苗接种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幼儿的疫苗接种情况。


• 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幼儿,应提醒家长尽快完成接种。


九、建立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1. 制定应急预案


• 幼儿园应制定详细的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 及时报告与处理


• 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幼儿园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 对患病幼儿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在幼儿园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严格实施晨检制度、保持环境卫生、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饮食管理、合理安排活动、加强家园合作、接种疫苗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宣丽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