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秋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幼儿园作为儿童集中活动的场所,需采取全面、细致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幼儿健康。以下从日常卫生、环境管理、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等方面,详细介绍幼儿园秋季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与方法。
一、日常卫生管理:培养良好习惯,阻断病毒传播
1. 手部卫生强化
手部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园需教导幼儿养成饭前便后、玩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的习惯。教师应在集体活动前、如厕后等关键时段监督幼儿洗手,并配备儿童专用洗手液。若临时无洗手条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同时,定期修剪幼儿指甲,减少病毒藏匿空间。
2. 个人物品专用管理
避免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个人物品。家长需为幼儿准备专用毛巾、餐具,使用后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幼儿园应提供独立存储空间,确保幼儿物品不交叉使用。
3. 饮食卫生把控
食堂需确保食材彻底煮熟,水果去皮后食用,不提供生冷食品。家长为幼儿准备零食时,应选择独立包装食品,避免分享易污染的食物。饮水建议使用自带密封水壶,定期对吸管、壶嘴进行消毒处理。
二、环境消毒与通风:消除病毒滋生土壤
1. 高频接触物品消毒
每日对玩具、桌椅、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餐具应高温蒸汽消毒。被分泌物污染的床单衣物需及时更换并煮沸处理。呕吐物需用吸水材料覆盖后喷洒5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
2. 重点区域强化消毒
卫生间、厨房等区域需增加消毒频次,马桶盖随用随关,避免气溶胶传播病毒。活动室、睡眠室等场所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空调滤网每周清洗,避免使用中央空调。
3. 户外活动自然杀菌
晴天保证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利用紫外线自然杀菌。户外活动区域需定期检查,清除积水、杂物,减少蚊虫滋生。
三、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
1. EV71灭活疫苗接种
EV71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2剂次EV71灭活疫苗,间隔1个月。疫苗对EV71病毒保护效果较好,但无法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接种后仍需配合其他防护措施。
2. 接种后观察与护理
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家长需每日检查幼儿接种部位,监测体温变化。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四、健康监测与隔离管理:早发现、早隔离
1. 晨检制度严格执行
每日入园前由保健老师检查儿童体温、口腔及手足部位,发现疱疹或发热者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晨检需使用一次性压舌板、手套,避免交叉感染。对缺勤儿童追踪病因,疑似病例须持医疗机构复课证明返园。
2. 病例隔离与观察
确诊患儿须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密切接触者建议居家观察1周。流行季节暂停拥抱、击掌等肢体接触游戏,发病班级餐具、玩具单独消毒,与其他班级分时段使用公共区域。
3. 家长健康申报
家长需每日检查幼儿手心、脚心、口腔有无红疹,监测体温变化。若幼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幼儿园。
五、家园共育:形成防控合力
1. 家长培训与沟通
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强调家庭与园所协同防控的重要性。发放防控手册,指导家长识别早期症状,避免带病入园。
2. 流行季节特殊管理
流行季节减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与其他患儿保持2米以上距离。若班级7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并评估是否停课。
3. 营养与免疫力提升
保证幼儿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猕猴桃、橙子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每天睡眠10-13小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