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故事及论文交流 ⒈课程故事交流 赵海蓉:我撰写的课程故事主要围绕三大块进行撰写,分别为艺术活动中不同“线”的表现,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基于欣赏经验的再表现,进一步探索不同线的多形式表现;线的多维度探索,感受线的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线博物馆课程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整个课程在孩子们共同的参与中不断推进与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丰富的各领域的活动,但是对于线本身的观察与探索还不够深入,仍然需要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与挖掘线的各种属性,促进幼儿在线课程中的深度学习。 陈婷:我的课程故事名为红黄蓝“颜”究所,课程实施块面围绕我喜欢的颜色,了解幼儿关于“颜色”的经验;生活中的红黄蓝,化抽象为具象;颜色绘本,在故事中了解色彩混合的基本变化;动手动脑,感受色彩混合的魅力来撰写。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色彩的奥秘也是无穷的,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围绕颜色开展相关的活动,结合此次旦旦节中幼儿对颜色丰富的卡通小包子的相关疑问,将继续探究关于颜色的问题。 叶晨:我撰写的课程故事名称为“布布”生花,主要围绕“无处布在”:寻找幼儿园中的布制品;“素布相识”:探索布艺的深厚文化底蕴——百家衣;“布布生花”:持续探索布的各种玩法这三块来撰写。通过本学期对布的调查和探索,幼儿们对布料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和创作。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幼儿深入挖掘布料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陆辰诗雨:我撰写的课程故事名字为“竹”够有趣,从从我身边的竹子;关于竹子,你想知道什么;讨论:竹子是草还是树、移植竹子;和竹子做游戏这五块进行撰写。本次开展的“竹”够有趣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孩子们从遇竹——知竹——移竹——乐竹四方面引发了一次又一次探究。大自然赋予了孩子们无穷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机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老师有效地挖掘了身边的竹资源,使幼儿在竹的世界里遨游、成长,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闵妍:我撰写的课程故事名字是“蓝染”初体验,从教室里的“蓝天白云”;红包里的“蓝染书签”;一抢而空的“蓝染云朵”这三块的活动进行撰写。人人参与到蓝染周边小物的制作中,每天在蓝染氛围浓厚的教室中生活、学习,让我们班的幼儿对“蓝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下学期进一步开展“滴染”、“喷染”等染色活动打下了心理基础,让我们一起期待我们班的下一季的“蓝染之旅”吧! 杨敏:我撰写了借光计划的课程故事,从认识蓝晒到了解蓝晒,再到一步一步地尝试进行蓝晒,不断思考和反思幼儿的活动,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蓝晒活动之中。教师想的越多,幼儿学到的越多,幼儿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有着无穷的精力,无穷的探索欲望,同时也有着无穷的问题。在推进、梳理、创造的过程中,幼儿探索的行为是得到支持的,他们的发现是被关注到的,他们的成果是被赞赏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幼儿在问中获得知识,在问中成长,在问中发展。 蔡璐倩:我撰写了中国结的故事,从幼儿了解什么是中国结,到一步步尝试制作简单的中国结,并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我认为我们课程活动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什么,而是为了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编中国结中他们能够积极提出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相信这样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他们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⒉论文交流 叶晨:我撰写的论文题目为《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班“微·博”课程活动探究————以“布布生花”课程为例》,从陶行知理念的三块进行,分别是生活即教育——观察幼儿生活,抓住教育契机;社会即学校——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教学做合一——增加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创作热情。在博物馆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发现以及兴趣需要成为我们不断开展博物馆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比如做扎染、布贴画等等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孩子们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探索解决之后产生的活动。我们要欣赏幼儿的作品,不断地支持他们新的想法,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幼儿对生活中一切事物进行探索。 蔡璐倩:我撰写的论文题目是《幼儿园“微博”课程活动开展初探——以大班“中国结博物馆”为例》,从依托幼儿兴趣,确定博物馆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博物馆活动内容;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和表征;回顾反思,深化幼儿已有经验这四块面进行撰写。 杨敏:我撰写的论文题目“幼儿园“微·博”课程开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小班蓝晒博物馆课程为例”,从解读幼儿兴趣,形成博物主题;结合五大领域,开展博物课程;观察幼儿实践,形成指导策略这三块内容进行撰写。以蓝晒博物馆为资源进行班本“博物课程”的开发,在这条特色之路上我们也刚刚起步。我们始终坚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幼儿当做‘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幼儿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幼儿独立思考”。 陆辰诗雨:我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自然材料竹子在区域游戏中的深度探究,分别从收集“竹子”材料,提高区域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灵活运用“竹子”材料,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幼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几块进行撰写。总而言之,利用竹子等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更加亲近大自然,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考虑幼儿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应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交流,充分挖掘竹子材料的多样性特征,以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赵海蓉:我撰写的论文题目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线主题下幼儿园“微·博”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材料的本身,并不断探索其属性与结构特征;创设自然生活的体验,并不断观察和表现其审美感受;提供多元丰富的材料,并不断尝试和探索线的再创造等三块分别撰写课程的实践过程与思考。整个课程在孩子们共同的参与中不断推进与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丰富的各领域的活动,始终秉持着生活教育的理念,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真实的学习,并将生活中学习到的经验再次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生活中去,不断支持幼儿真实而又充实的学习。 陈婷:我撰写的论文题目是《博物视野下,浅谈幼儿园“微·博”“课程开展的策略——以小班红黄蓝博物馆课程为例》,广泛关注,确定博物馆课程主题;深入观察,丰富博物馆课程脉络;静心欣赏,创设博物馆主题环境;积极探究,体验博物馆课程内容四大块进行撰写。 闵妍:我撰写的论文题目是《“我们i扎染”到“蓝染初体验”的所思所想——“微·博”课程之点滴感悟》,从“润物无声”的欣赏;“广博粗浅”的认识;“覆盖全体”的体验;“小有成就”的收获这四块进行撰写。 二、理论学习 ㈠集体阅读活动 一份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⒈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评价的意义 ⑴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⑵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有利于对方案的管理与完善 ⑶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可反馈和保证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和教育质量 ⑷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⒉课程实施方案评价的框架 ⑴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框架 ⑵“好”的课程实施方案评定标准 ⒊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研究的反思 首先,一份“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判断标准,包括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的标准。 其次,“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判断标准的架构与探讨 此外,一份“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与判断标准的探讨,也是为了促进幼儿园形成课程实施方案自我评价机制及课程实施方案自我完善机制的形成和运行。 ㈡教师感悟交流 赵海蓉:文章中提到了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方案制定的规范,是为了促进幼儿园形成课程实施方案自我评价机制。对于我们班级班级的课程而言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幼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整个课程的评价等,更好地全面看待课程。同时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思课程,调整和优化课程组织过程中的不足。 杨敏:文中提到:“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具有诊断方案问题,调控方案设计、监督方案落实、推进方案建设的重要作用。”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不是一份固定不变的文本,它是在课程的实施中动态发展的,需要持续更新和完善。但是,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课程实施方案的动态属性,没有及时收集课程实施的多方信息并对已有方案进行及时更新完善,以至于方案和实践不统一,方案脱离于实践,失去了对课程实践的规范、指导和支持的意义。 叶晨:文章中提到幼儿园课程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现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从而对课程进行改进。通过评价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为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闵妍:文中提到“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实施以幼儿园为基点的管理模式,鼓励课程实施方案由幼儿园自主规划和设计”,虽然通过拜读整篇文章明确了能够支持以上管理模式顺利开展的的评价标准非常具体,可参照性很强,但是要真正做到和做好,个人认为是很难的。因为虽然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都很专业,但是毕竟大家不是专家,所以在自主规划和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总有各种尝试,也不可避免地走错路、走弯路。因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也是十分迷茫和困惑的。 蔡璐倩:一份“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停的进行验证和修整。一个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一定是有价值的,在进行方案制作的时候也要参考各类评定标准,同时不断的进行反思和调整,最后综合得出最适合本园发展的课程方案。 陈婷:文章中关于“好”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标准中提到了优秀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结构中的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就要求老师在预设自己的博物馆课程时,一定要有一条隐形的“线”来牵引全部课程,这就是课程开展的逻辑。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也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想法,那么教师就应该结合幼儿发展需要和课程内在逻辑发展顺序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避免课程后期出现“松散”的情况。 陆辰诗雨:课程框架的书写需要根据幼儿的前期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深度挖掘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整合书写。课程结构需要注重均衡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幼儿园需处理好共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之间的关系,让两类课程相互互补协调。 三、课题研究总结 ⒈关注到博物馆课程框架的搭建,让课程开展更具系统性 在本学期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尝试进行了班级博物馆课程框架的搭建,通过课题活动教师们一起对课程框架的要素进行梳理,并且尝试制定班级博物馆课程的框架。这种课程框架的制定让教师们对本学期乃至下学期的活动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规划,也让教师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更加清晰的课程目标,所有的活动都能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开展,活动开展效果有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课程框架的制定也让教师们对课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思考,也让我们的园本课程逐渐丰富与完善。 ⒉以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提升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在本学期的课题开展中,我们始终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导向,让课题研究真正做到有效。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中,我们就制定的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教师在上学期开展博物馆课程中的问题与困惑,针对教师们的问题调整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以教师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围绕教师在组织和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及时梳理研究策略。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思考让教师们明确了有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解决了问题才是课题研究有效性的体现。 ⒊聚焦课程中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 在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还聚焦了课程中的集体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博物馆课程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们的原创活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需要集体的研讨与思考,从而才能不断调整为更加科学和适宜的集体活动。通过本学期的专项研讨,教师们能够对博物馆课程下的集体活动设计有了更多思考与关注,并且紧扣博物馆课程目标,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够“博闻、博思”,让教师们通过活动的设计与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四、下学期的展望 陈婷:本学期我们各班不断实践班级博物馆课程,有很多的思考和收获,但依旧存在很多的不足,每个班级单独去实践课程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比较强的专业能力。 陆辰诗雨:虽然课题活动致力于帮助老师们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但是实际课程组织的能力并不是一两次活动可以解决的,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赵海蓉:确实一个班级一个课程特别得考验老师的能力,真正做好确实很难。基于园部的整体规划的调整,下学期我们的研究方向也会有所调整,具体我们还要等园部的统一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