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4月课题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5-01-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多元文化”视角下,幼儿园“微·博”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21A16XQSZ219

出席对象

全体教师

地点

三楼会议室

时间

2024429

研究主题

走廊博物馆课程推进的初分享

所要解决问题

 

思考如何推进走廊博物馆的创设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研讨交流

 

 

 

 

 

 

一、课程分享

主持人: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三个年级组的走廊博物馆,互相学习课程开展和环境创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小班组:走廊“纸”博物馆推进分享

⒈课程开展

⑴区域游戏(美工区、主题课程下的游戏)

⑵集体活动(文化理论简单的了解)

⑶体育活动(体锻游戏、亲子参与)

⒉环境创设

走廊作品墙、走廊课程展示

⒊环境设想

中班组:走廊“线”博物馆推进分享

⒈走廊环境创设

⑴增加线相关的吊饰,营造走廊整体氛围。

⑵确定各个墙面的展示内容,包括课程及作品。

⑶建立线的收集站,做好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⑷创设编织绕线墙,提供自主绕线创作的机会。

⒉整体课程的推进

⑴从对幼儿的观察、幼儿的活动的兴趣确定活动来源。

⑵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各种线、丰富幼儿对线的认识。

⑶基于调查表的经验,交流讨论不同的线及其作用。

⑷交流讨论线的分类与整理,并在收集站进行实践操作。

⒊各班课程实施

中一班:蚕与蚕丝

⑴蚕卵孵化,对比不同的孵化环境

⑵蚕的成长,发现成长变化

⑶蚕宝宝死了,交流讨论死的原因

⑷交流讨论喂养注意事项

⑸再次喂养

⑹抽丝实践

中二班:稻草

制作稻草作品

中三班:玩个棉线

⑴了解棉线作用,利用棉线开展游戏

⑵了解制作棉线的工具材料

⑶制作棉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⑷棉线染色实验

中四班:趣玩光线

⑴对光线进行了解与讨论,以及怎么玩光线

⑵制作光线感光瓶,用不同材料的制作的感光瓶呈现不同的光线

⑶光线的玩法,尝试制作光线小屋

大班组:走廊“桥”博物馆推进分享

⑴古镇的桥

⑵幼儿园里的桥

⑶我还看到的桥

⑷关于桥我想问

⑸我知道……

⑹桥的演变

二、交流研讨

主持人:刚刚我们一起倾听了三个年级组的课程,接下来结合三个课程围绕下面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

问题1:说一说其他组的走廊博物馆课程给你的启发和思考?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问题2:你们组在开展年级组的课程时,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包括已经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许佩琦:大班组呈现出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幼儿的表征,缺少一些过程性的展示,可以选择性呈现收集过程,例如调查表等。展示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内在脉络。

赵海蓉:在古镇的桥内容下,可以结合桥的实物,将幼儿绘画的桥展示在边上。

叶晨:可以结合幼儿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幼儿最想知道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开展深入的探究。例如桥的结构、桥为什么要有洞、桥怎么固定等。

秦忆琳:在制作走廊博物馆课程内容展示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课程缘起、课程内容介绍,特别是小班组,还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走廊博物馆课程展示时,还可以增加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

杨敏:展示课程时,要关注到课程行进的内在脉络,例如大班组的桥,在展示桥的演变时,可以关注到桥的外形、桥的材料的演变,之后再引导幼儿了解产生演变的原因,可以从中渗透相关历史。

陈婷:现在我们小班的课程更多的还是各班归各班的,看了中班的课程,我们也可以进行了大的课程背景的探索,对纸的本身进行收集、观察与分类等,然后围绕各班的小点进行小的课程,让课程有一个整体性。

韩维维:我们班开展“光线”的相关课程,可开展的活动较少,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光影”开展,是否偏离了课程的主旨?

闵妍:光影与光线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可以等专家现场观摩时咨询。

许佩琦:棉花的课程可以从种棉花开始,体现棉线课程的一个完整性。

叶晨:棉花可以种植在哪里?棉花需要充足的阳光。

严佳慧:大四班的大蒜可以拔掉了,五一之后可以留出空地。

许佩琦:大一班阳光比较充足,可以询问是否有空地。

三、理论学习

㈠集体学习

《儿童博物馆课程故事研究》中的课程故事纸载千秋

三叶草博物行动

三叶草博物之旅:全员收集线,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在大门口,运用公众号的形式进行推送。

第一次收集:博物小站变成垃圾场

第二次收集:有趣的纸制品

第三、四次收集:特别的纸和一棵的故事树(按标识收集、纸的背面写上名称、用途、特点、出处)

三叶草博物小达人积点卡

长长的挑战赛

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  

长长的挑战——剪出最长的纸条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教师支持、手写板)  

从探索到经验的概括(分享经验)

今天你用纸了吗(节约的理念)

几张纸合适——发现了浪费的现象  

幼儿园一日用纸量(统计用纸量)

全家一日用纸量(自发记录)

我们的造纸之旅

我们来试试造纸  

造纸中的调查与查证(收集资料再造纸)  

花草纸的疑问与契机(制作桂花纸)  

再次查证我们的手工纸(进行水墨画尝试)

神奇的流沙纸

初遇流沙纸(观展活动)  

不像流沙纸(制作尝试)

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  

再一次尝试  

㈡教师感悟交流

严佳慧:课程中都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给予了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小朋友通过探究、猜测、验证等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收获成长,使课程变得有意义。

秦忆琳:当教师发现幼儿收集纸的兴趣减弱后,教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继续去收集纸,参加纸的游戏,比如收集积分卡、纸的调查、设计不同的纸的游戏等,让幼儿从收集到参与,到制作,经过不断探究、猜测验证,感受纸活动中的快乐。

赵海蓉:该纸的课程从收集纸开始,一步步地推进课程,循序渐进。在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的思考,在发现直接收集纸比较乱之后调整了收集的方式,比如在纸后面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课程中教师还关注了“节约”的理念,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开展课程的时候除了关注课程的本身,还需要关注课程背后的多种价值。

陈婷:在看过了理论学习的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得到家长大力配合之后开展的活动真的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主要生活环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我们目前开展的活动依然局限在班级之中,可开展的活动也有所限制,怎样能更好的吸引家长的参与,是我们接下来将课程向“博”推进需要思考的。

杨敏:文章中提到:“收集活动的支持者需要变得更多——家人、同伴、全园的幼儿都可以参与其中”。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园活动时,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收集,幼儿家庭中的丰富资源就成了幼儿园活动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不仅可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孩子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闵妍:其中一个课程小故事《长长的挑战赛》让我对我们目前的班级博物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从班级图书角里的一本图书《一张牛皮圈大地》引发了幼儿一系列思考与尝试,教师从旁支持与引导,并将整个过程梳理、记录了下来,这种课程故事的撰写方式值得借鉴,而从绘本激发幼儿思考的模式,在我们班级博物馆关于“纸”的研究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从而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几幅生硬的美工作品。

韩维维:在博物馆了课程实施最初的出发点基于儿童的兴趣和发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幼儿探究,支持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去去尝试,体验探究带来的喜悦。这样博物馆才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不断扩大,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并给予幼儿空间,让他们体会自主探究的魅力。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积累经验丰富认知。

叶晨:文章中关于幼儿制作流沙纸的经历,他们通过探究、猜测、验证等方式,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积累了操作经验,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流沙纸。这种不断尝试、不断挑战的精神,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这段经历所示,孩子们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陆辰诗雨:开展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审议,梳理孩子们的经验,选取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幼儿感兴趣的点进行生发、深入探究。

蔡璐倩:本次活动我们学习了一些精彩的课程案例,案例都是围绕“纸”展开的,通过学习可以发现同样是“纸”的主题,每个课程做出来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值得探究的点,以小见大,例如一次小小的纸的收集活动,老师就带孩子收集了很多次,从收集纸出发,到收集纸制品以及制作“纸”故事树等。过程中不仅有收集的过程,还有整理、分类、比较探究、动手制作等内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经验。

四、活动后的进一步实施

主持人:老师们,本次活动我们一起分享了各个年级组的走廊博物馆课程,在分享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后续大家基于自己的思考进行再优化,并拍摄下调整的照片,作为本次活动的后续成果。

本次活动我们一起进行了各年级组课程的分享,从环境创设以及课程的一步步推进进行,说一说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等。分享交流的同时老师们互相学习有益经验,进行经验的共享,也互相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后续各年级的课程会进一步优化与推进。

物化成果

各班的课程与作品呈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宣丽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