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是一个课例研究课的观摩与研讨,我们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结合理论学习的收获以及观察评价表来观摩集体活动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㈠集体阅读学习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尤其应重视幼儿年龄,把握价 值取向,遵循教育规律,注意过程限度。本文聚焦幼儿 园美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传统文化教育: ⒈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的价值意涵 ⑴贴近幼儿的自然天性,契合幼儿的情感需要 ⑵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提升幼儿的精神品格 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⑷延续华夏美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抓手——关键经验 ⑴对传统艺术表现出关注与好奇 ⑵感受并想象传统纹样和造型的寓意 ⑶用工具和材料探索传统艺术样态 ⑷创造与表现传统艺术图式 ⒊在关键经验基础上架构传统文化课程的路径 ⑴课程目标架构——兴趣与情感是关键 ⑵课程内容架构——生活性和适宜性是关键 ⑶课程实施架构——体验和探索是关键 ⑷课程评价架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 ㈡教师感悟交流 秦忆琳: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息息相关,美术因历史、地域、民俗、审美心理等背景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属性烙印。幼儿在生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贴近幼儿生活的。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 闵妍: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敏:文中提到:“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艺术表现形式,支持幼儿对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解,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对于传统文化,幼儿往往有着与我们不同的视角和感悟。他们不像我们那样被历史和传统的厚重感所束缚,而是用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去发现、去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富有创意地表达。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作品,用鼓励的话语去激励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我们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自由表达。 韩维维:幼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活动融合课程中,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及目标,根据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有力的课程实施举措,以实现融合效果,在提高幼儿美术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能实现幼儿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在实施课程的时候,需要营造良好的美术活动氛围,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尤其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主要情境,带给幼儿更深刻的体验。幼儿能发现美术活动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美术创作。 赵海蓉:在我园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关注文化,但是文化如何融入到课程,如何更加深入地融入课程一直是我们有所困惑的。文中具体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其中的关键经验与实施路径,很有实践意义。在接下来开展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点,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多领域的课程之中。 严佳慧:文中提到多种方法来引导幼儿进行分享,比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临床访谈、作品分析、布置展览等,为幼儿提供线索、开阔思路,帮助幼儿拓展新的关键经验,促进幼儿艺术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陆辰诗雨: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的结合需要给幼儿美的熏陶,契合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叶晨:在阅读了文中关于幼儿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后,我深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正如文中所言,美术因其独特的历史、地域、民俗和审美心理背景,成为了一种深深烙印着文化属性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属性不仅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和感知不同文化的窗口。在美术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来。 蔡璐倩: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很多独特的审美和寓意,在现代文化中也能够看到很多传统的元素,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够掌握的,教师要保护和鼓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愿望,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陈婷:我们在开展班级博物馆时,是结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融入了“文化”开展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和思考的是幼儿的参与度和活动的可操作性,将重点放在了幼儿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上,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培养幼儿文化素养”反而缺少了一定的关注。以目前开展的年级“纸”博物馆来看,虽然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文化”一知半解,但老师可以利用纸张的色彩培养幼儿的审美,利用纸张的不同材质,调动幼儿的不同感官,引导幼儿了解与纸张相关的词汇,例如“生宣”“熟宣”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二、课例研究课观摩与研讨 ⒈集体观摩蔡璐倩老师的大班美术《古镇的窗》 ⒉教师交流 问题1:从整个活动的现场来看,你看到了组织过程中的哪些亮点,请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对照活动设计与活动组织,你觉得可以如何调整和优化这个活动? 问题2:对照课堂观察表中的“基于传统拓印文化推进幼儿的活动”及“基于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幼儿美术领域关键经验”这两块内容中的观察指标进行评价。 陆辰诗雨:活动中的材料丰富多样,操作形式不一样,活动紧扣主题。 秦忆琳:活动前部分进行了古镇的窗的欣赏,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花窗,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经验。 陈婷:创设情境,活动前的欣赏以及作品的呈现,营造了一个古镇的氛围感,加入一些光会更有氛围感。 闵妍:活动中更注重技巧对文化的体现较少,应该深挖窗户的一些文化,在过程中可以用视频来展示,拓印可以在课前进行掌握,活动中更凸现古镇窗的文化。 赵海蓉:在操作过程中,不影响作品的情况,一些步骤可以更灵活,不一定要按照顺序来进行。 叶晨: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欣赏和操作的过程孩子们都能踊跃的发言,符合大班的年龄特点。 杨敏:材料比较雷同,出来的效果比较相似,不是很丰富。对大班来说比较简单。 闵妍: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纸的课程,我就想到用皱纹纸做成纸绳,或是专门的纸绳进行拓印的操作。 三、各班课程开展情况的分享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起观摩并交流了蔡璐倩老师的集体活动,接下来大家来聊一聊各班博物馆课程的推进情况,开展了哪些活动? 杨敏:我们的纸课程从在生活中找各种各样的纸开始,然后一起了解纸的作用,探索纸桥承重等,接下来以科学小实验为主。 主持人:如何带领小班的幼儿进行纸桥承重的探索呢? 陈婷: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发现并总结承重的经验是有一定难度的。 杨敏:我们班孩子进行了白纸承重的探索,比如有的孩子想到把纸折成波浪形,发现能放的雪花片更多了,但是更多的是在玩纸,经验的提升不是很多。 黄丽亚:我们班进行了纸的吸湿性的实验,孩子们发现厚度不同,纸的吸湿速度也不同。我们还探索了一样的纸经过变化后的吸湿速度的变化,比如直接一张纸、折成纸船的纸、对折的纸、涂上蜡笔的纸等。水里加一些材料吸湿也会不同。接下来纸还能做些什么? 蔡璐倩:我们班进行了三根筷子和四根筷子的承重实验。测量积木重量,看看具体哪种桥更能承重,发现三根筷子是最稳的。我们还进行了称重,更好地记录实验结果。 叶晨:尝试第二次棉线染色,对第一次的染色经验进行提炼,提出新的改进意见并进行尝试。孩子们发现了温度对于染色效果的影响,接下来会从幼儿的经验与想法方面进行再探索,比如持续升温等。 陈婷:糖果纸可以发声,如何让白纸发出声音。接下来准备让小朋友尝试如何用餐巾纸发出声音等。 四、活动后的进一步实施 主持人:老师们,本次活动我们一起观摩了课例研究课,后续请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课程观察表上,并填写课程评价表。蔡璐倩老师请根据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对活动进行再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