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坐在我们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对他妈妈说:“妈妈你看,怎么路边的树都在向后退呀?”对于孩子的问题,这位妈妈没有认真回答,只是说:“快坐好,别乱动,这些事情等你长大后就会知道的。”还记得有一次周末,由于天气不是很好,我急匆匆的带着孩子往家里赶,孩子突然停住了脚步,指着路边的树问我:“妈妈,这些都是什么树呀?为什么树叶的样子不一样?”而我则是心急地说:“快走,快走,再不走要下雨了。”说着,便拉起那充满失落感的孩子急匆匆的走了。到家后我仔细想了下当时自己的行为,我也将此事告诉了孩子的爸爸,爸爸对我也进行了“批评”,然后他立马带着我和孩子又去到刚才那里,将一些知道的知识告诉了孩子,还有些自己也不了解的树木,我们则是将树叶捡了回去,再通过网络和书籍解答了孩子的问题。
家长们类似这样的行为大有所在,当孩子对周围的事情产生了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有很多年轻的父母会因为种种原因或情况而给以简单应付或粗暴的制止。孰不知这是对孩子求知欲的削弱,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
一、倾听并尊重幼儿的提问。
当孩子来到人世间,有了感、知觉后,便对周围的陌生事物产生兴趣,想了解它们,弄懂它们,接着便会出现发问的现象,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标志,是产生求知欲的表现。
幼儿无穷无尽的问题,是他们积极活动的结果,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的一个标志,对此,家长应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提问,正确处理好孩子的问题。
二、思考并解答幼儿的问题。
如果幼儿提问后,能获得满意的回答,这将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长久的、甚至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家长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正确性和科学性,要认真、谨慎地解答,千万不可随便地应付孩子的提问,轻率地甚至错误地作答;也不可过低估计幼儿的知识和能力,不予回答,一切推脱到上学后再去求知。
当幼儿提出问题后,成人要善于和幼儿一起思考他的提问,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充分估计幼儿的知识经验与智力水平,如果经启发后幼儿能自己解答的,则引导幼儿自己解答,大人再给予肯定或补充。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孩子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浅显易懂地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伴以实地观察,使幼儿从观察中直接获得答案。
对于幼儿提出的某些问题,限于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难以回答清楚的,家长要善于机敏地处理。既不要拒绝回答,打击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又不宜过细过多地讲解,使幼儿难以接受。
三、鼓励并引导幼儿的提问。
幼儿提问题的水平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的提高的,而是与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敏性以及学习的兴趣相联系的。家长应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幼儿回答,以此启发幼儿提问,同时,还应创造条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得到解决,认识便随之提高一步。
如家长为孩子购买了新书,可以先让幼儿自己翻阅,让幼儿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然后家长再结合幼儿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幼儿的读书兴趣就会提高,他们的想像和思维就不会受到限制,提问的内容也就会逐渐丰富起来,提问的水平也会逐渐提高,有时,对于突出的一些自然现象或景观,家长也可在家中与幼儿进行一些提问、谈话活动,给孩子提问、发表的充分机会,幼儿可以自由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解答。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因此,家长们应抓住一切机会,耐心、细致的对待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积极思维、发问,并利用各种有效地方法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使孩子们个个都成为爱学习、爱动脑的好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