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是在育儿的路上不断探索和修正。很惭愧,对于养育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尽量做到言行一致,公平公正,情绪稳定。今天分享下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感悟。
作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并承担起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不能把孩子完全推给幼儿园老师或家中的老人。父母既要支持和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各种工作安排,还要妥善处理好与父辈间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分歧,协调好幼儿园与家庭对孩子的共同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将是其终身的导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始终相伴,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教育引导可以利用家里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衣,穿鞋,吃饭,尝试让孩子自己完成,过程中可以适当帮助,多鼓励,适当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更棒,这个暑假我家不到7岁的哥哥不光学会了自己洗澡洗头,还会给弟弟洗澡洗头了,他觉得这是件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的事。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不仅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还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于苛刻,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拔苗助长。我们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成长需要,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并对其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期望,也为自己设定一个教育孩子的目标与努力方向。幼儿阶段的教育重点并不是大量知识信息的灌输,而是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与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中,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也要给予必要的束缚和引导,使孩子的个性在良性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如果过分放纵他们的天性,那他们的任性势必导致自我约束力的缺失,在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上失败,在社会生活中陷于孤立。因此我们平时总是以身作则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谦虚好学、积极勤奋。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点,让他不是班级里最出色的孩子,却也深得老师的赞赏和小朋友们的喜爱。父母要与孩子多进行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从最初的讲幼儿故事,到和孩子用简单的语言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我们总是试图让孩子能了解身边的社会分辨善恶与美丑。虽然孩子有时对其中的道理还似懂非懂,但我发现,他比同龄的孩子要懂事,在看似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中,这个孩子表现出了善良、宽容与正义,让我感到欣慰。家人有病痛时,他总是嘘寒问暖,对小伙伴也懂得友爱与谦让,对待长辈也彬彬有礼。正是语言的教育与情感的交流让孩子懂道理、明是非、乖巧懂事、懂得感恩。在孩子有情绪时,用平缓的语气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有时我家哥哥和弟弟闹矛盾了,给他们一个拥抱或者亲亲,孩子想发的脾气也消了,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会很好解决。
相信每个父母的内心都一样,愿他们平安快乐的长大,在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优秀的,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为此我们作为父母不断学习,默默付出,育儿的道路很漫长,我们也有发脾气没有耐心的时候,当看到孩子令人不满意的行为时,提醒自己我们也不是完美优秀的父母,也不能要求小朋友做完美的孩子。在育儿这条路上多鼓励少否定,多耐心和包容,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
——航航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