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6月课题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5-06-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生活·实践”视域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L2024071

出席对象

陈海珍、陆岚、任虎、胡梁亮、王娴、许志凡、唐淑怡、邹天宇

地点

教师阅览室

时间

20256 25

研究主题

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集体活动教案、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等)系统化

所要解决问题

⒈通过理论文章学习,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⒉整理并优化前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教案、区域游戏与户外游戏方案。

⒊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系统化分类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劳动教育活动开展。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交流讨论







一、理论文章学习:《开放式学习:幼儿园“三全”劳动课程的创新实践》、论文《“小农夫”课程:培养大班幼儿劳动素养的实践》

小组研讨:学习结束后,将教师分为小组,围绕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探讨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陆岚:在劳动实践推进上,我们可借鉴“农夫总动员”进阶模式。从“农场新星”起步,让幼儿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开启农耕初体验;进阶到“初级农夫”,尝试育苗、移栽、养护,解决实际问题;再到“进阶农夫”深度参与农事,最后“高级农夫”进行食育创作。如此分层,幼儿能循序渐进,在劳动中积累技能、磨炼意志,就像文中幼儿从农耕研学到食育手作,逐步成长。

胡梁亮:教师可从理论里“三全”劳动课程(如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联动)的创新点,联系实际教学,说“以前只关注课堂劳动,现在明白要把劳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像入园整理个人物品、离园整理班级环境,都能渗透劳动教育”;谈“小农夫”课程对大班幼儿劳动素养培养的启发,比如“可以借鉴其让幼儿亲身参与种植、照料植物的方式,在小班开展简单的植物浇水、观察活动,培养劳动意识”。

王娴:从《开放式学习:幼儿园 “三全” 劳动课程的创新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劳动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多维价值。“全时空、全过程、全员参与” 的课程架构打破了传统劳动活动的时空局限,当看到将种植园打理、教室值日生制度与家园共育的烘焙活动串联成完整劳动链条时,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不应是碎片化的任务,而该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特别是课程中提到的 “劳动体验存折” 设计,通过记录幼儿照顾自然角、整理书包等日常劳动轨迹,让抽象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印记,这为我们设计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原来劳动教育的落地可以如此细腻地贴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邹天宇:读完论文,深感小农夫课程意义非凡。课程以土地为课堂,幼儿播种、除草、收获,在劳动中学会坚持与合作,体会粮食来之不易。这种实践将劳动素养培育融入趣味活动,为幼儿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借鉴学习。

二、资源梳理

主持人:前期我们进行资源收集,并且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执教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思考幼儿学习的机会与可能和可以开展的活动,主要罗列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块面,现在请大家来分享一下。

陆岚:我们大班的劳动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绘本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主要有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土地,当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如充足的光照、合适的温度与降水量,幼儿通过直接接触土壤和动植物,能直观认识土壤的构成和生态系统。在社会资源方面,可以让家长带幼儿周末逛逛售卖农作物及农作物制品的摊位和区域,能让幼儿了解农作物的售卖;有种植经验的保育员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邀请保育员为幼儿讲解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解答幼儿的疑问。在家长资源方面,邀请有经验的家长进课堂,分享农作物种植故事、烹饪农作物美食的方法,或指导幼儿进行农作物手工制作。在绘本资源方面,收集一些科普类绘本:《一颗农作物的旅行》《农作物成长日记》等,引导幼儿讨论绘本中的内容,如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故事中角色与农作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头脑风暴:我们刚才的资源里罗列了许多绘本资源,不同年龄段梳理的绘本资源也有所雷同,那么这些绘本的内容如何进行筛选呢?

胡梁亮: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小班选画面简单、情节单一,像《我爱洗手》这类贴近生活劳动、认知易理解的;中班选有简单劳动情节,如《一起收玩具》,能引导幼儿模仿学习的;大班选劳动过程复杂、蕴含劳动精神的,如《爷爷的农场》,培养责任与坚持。还可结合园本劳动特色,若侧重种植劳动,优先选《小种子成长记》这类相关绘本。

陆岚: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筛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比较有深度的绘本。同时也可以根据各班幼儿的兴趣点和经验的缺失点来进行选择,但是也要考虑到绘本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王娴:年龄分层筛选,小班:选动作分解清晰的绘本,如《我自己来》,通过简单重复情节引导自理中班:侧重过程完整的劳动故事,像《小种子》展现种植全周期大班:选用含思维深度的内容,如《安的种子》渗透劳动哲学

目标定向选择:生活技能:优先带步骤图解的绘本(《我自己来》穿衣分解图)责任意识:选因果关系明确的故事(《小种子》浇水与生长关联 创造力培养:挑开放式结局的绘本(《田鼠阿佛》“收集阳光” 可延伸)

许志凡:1.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筛选2.关注绘本的艺术性与互动性3. 结合教育目标进行筛选4.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任虎:首先根据幼儿年龄段特点进行梳理,按照难易程度划分到三个年龄段。其次可以根据主题进行筛选,将绘本分类投放到每学期的各个主题当中。

邹天宇:筛选幼儿园雷同绘本,需依据年龄特点。小班选画面简单、贴近生活的;中班侧重故事性与社交性;大班注重复杂情节与社会性。同时,按主题与教育价值分层,保留适配目标,、可延伸活动的绘本,剔除脱离幼儿经验的内容,让绘本发挥最大价值。

问题二:对于筛选后的绘本,利用这些绘本资源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请举例说明。

胡梁亮:绘本活动举例:小班用《我爱洗手》开展“模仿洗手小达人”活动,让幼儿边看绘本边实操七步洗手法;中班借《一起收玩具》组织“玩具整理大挑战”,分组比赛按绘本方法分类收纳;大班以《爷爷的农场》开展“农场小管家”项目,分组规划种植、照料、收获流程,用绘画、讲述记录劳动,延伸到户外实践。

王娴:小班《我自己来》:小熊穿衣模仿秀,阅读后开展穿衣比赛,用绘本同款卡通图案的衣服(如小熊图案 T 恤),让幼儿模仿书中步骤穿脱

陆岚:科普类绘本:《一颗农作物的旅行》《农作物成长日记》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种植方法和营养价值。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引导幼儿讨论绘本中的内容,如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故事中角色与农作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还有一些故事类绘本:《农作物宝宝的奇妙冒险》《小田鼠和大农作物》等,通过故事讲述与农作物相关的有趣情节,融入情感教育和生活道理。根据故事类绘本,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将绘本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呈现,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许志凡:整理玩具柜、制作环保袋、清洁书架、制作小书签等。

任虎:根据绘本的内容题材,有针对地开展活动,例如教育性高的可以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角色人物丰富的绘本可以开展语言区表演,开放性较高的绘本可以开展创编游戏。

三、整理前期活动中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问题一:目前各年龄段劳动主题课程有哪些?

陆岚:大班目前的劳动主题课程与种植有关,主要路径是交流调查问卷,种植设计规划,种植前准备,我们的种植计划等。

胡梁亮:各年龄段课程:小班可能有“我会穿鞋子”“桌面小清洁”等简单生活劳动课程;中班有“班级植物照料”“图书角整理”,涉及动植物护理、物品分类;大班有“种植园规划与劳作”“厨房小帮手(择菜、摆餐具)”,强调复杂劳动计划与协作。

王娴:中班《小种子》:种植探究活动活动主题:“种子的成长日记”分组种植绘本同款植物(如向日葵),每周用绘本画风的记录卡(简笔线条框)粘贴植物照片开展 "劳动要素实验":将种子分成三组,一组按绘本情节浇水晒太阳,一组只浇水,一组不照顾,对比生长差异艺术延伸:用撕纸拼贴制作 "种子旅行地图",还原绘本中种子被风吹、被动物携带的场景

任虎:“小鬼当家”“我能干”“种植课程”“田园嘉年华”。

邹天宇:小班:桌面整理、衣物分类小游戏;中班:植物角浇水、养护,班级物品归位;大班:种植蔬菜、制作简单餐点,参与校园卫生清扫,培养责任意识。

问题二:这些内容是否适宜?有哪些问题?

陆岚:活动路径是比较适宜的,可能缺乏种植后的照料、养护方面的内容,区域游戏也与主题有所脱节。

胡梁亮:小班看是否符合手部精细动作、认知水平,比如“穿鞋子”课程,若步骤太复杂,幼儿难完成,就需简化;中班关注活动趣味性与教育衔接,像“植物照料”,若只是重复浇水,幼儿易厌倦,可增加“植物生长观察记录”;大班审视劳动难度与幼儿能力匹配,如“厨房劳作”,工具使用、任务量是否适合,避免过难打击信心或过易无挑战。

任虎:小班、大班都有种植课程,但是年龄段体现不明显。

邹天宇:这些课程符合幼儿发展规律,但存在问题:小班活动趣味性强但系统性不足;中班任务难度提升较慢;大班部分劳动实践深度不够,且各年龄段缺乏劳动教育的连贯性与家园共育协同性

四、优化劳动教育课程

问题:根据目前统计的资源以及幼儿的已有经验情况,可以怎么调整和优化已有的主题内容?

任虎:根据指南目标将主题内容进行筛选,将主题内容重新审视删减,体现年龄段特点,并将资源按照难易探究程度进行年龄段分类。

陆岚:根据班级确定好的种植内容,和幼儿共同查找资料,能够掌握给农作物浇水、除草、松土等简单的照料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主题内容修改已有的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等,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帮助幼儿拓展、巩固主题经验。

胡梁亮: 调整优化思路:依据资源梳理的绘本、自然人文资源,小班结合简单绘本《我的小毛巾》,把“擦脸洗手”课程,加入绘本情景表演,让幼儿边演边做;中班利用“社区劳动日”资源,把“垃圾分类”课程,拓展到社区实地观察实践;大班根据种植资源,把“农场劳作”课程,深化为“劳动成果义卖”,融入数学(定价、找零)、社会(沟通售卖)领域,让劳动更具综合性。

邹天宇:可从纵向衔接与横向拓展两方面优化:纵向按年龄进阶,小班从整理玩具、浇花等简单任务,到中班参与班级值日、养护植物,再到大班开展种植收获、生活服务,难度逐步提升;横向结合绘本、游戏延伸,如结合《田鼠阿佛》开展“班级物资整理大赛”,利用筛选后的绘本资源设计劳动主题故事会,同时联动家庭,布置亲子劳动任务,强化家园共育。

主持人:老师们对于我们对主题资源和可以开展的活动有了比较清晰明确的思路,可以活动结束后对主题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优化。





本次课题活动以深化幼儿园劳动教育为核心,通过文献研讨与实践交流,系统阐释劳动教育核心概念,明确“回归生活、立足实践”原则,形成可落地的实施共识:

其一,确立“生活即教育”的劳动理念。劳动教育应深度联结幼儿日常生活,以幼儿真实生活需求与兴趣为切入点,挖掘整理个人物品、参与班级值日、照料自然角等教育契机,将劳动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其二,构建生活化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围绕手工劳作、种植养护、烹饪实践、生活自理四大类别,开发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劳动课程。如小班开展“我会穿衣服”“桌面小清洁”,中班组织“班级植物照料”“图书角整理”,大班推进“种植园规划”等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劳动技能。

其三,创新多维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以“劳动日”“主题月”为时间载体,通过小组协作、家园共育、社区联动等多元方式,构建日、周、月、学期的系统教育框架。具体实践中,从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出发,制定分龄化劳动清单,将劳动教育融入入园整理、区域活动、离园清洁等一日生活各环节;同时,创设班级种植角、劳动工具区等环境,以可视化引导激发幼儿劳动兴趣;此外,强化家园协同,通过亲子劳动任务、家庭劳动打卡等方式,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场域,巩固幼儿劳动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时空覆盖与全方位渗透。

物化成果

教师达成共识,更加明确本学期研究方向、优化研究计划与逐月活动。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梁默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