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9月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5-10-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儿童本位下建构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L2024073

出席对象

全体课题组成员

地点

三楼会议室

时间

2025925

研究主题

围绕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集体活动展开实践探索

所要解决问题

解决 “多元文化资源零散,与课程结合度低” 的问题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理论学习法







㈠课题主持人王思倩汇报研究进展与本学期计划

上学期研究成果回顾

王思倩:上学期咱们课题主要完成了两项核心工作,一是搭建了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基础框架,明确了“儿童本位”的核心原则;二是收集了第一批多元文化资源,包括国内外节日习俗、传统工艺相关的绘本和图片素材。不过这些资源还没完全转化为具体活动,这也是咱们本学期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本学期研究方向与目标说明

王思倩:这学期咱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主题下的集体活动”上,核心要解决“怎么让多元文化集体活动落地、让孩子真正能感知和体验”的问题。后续每月会开展一次课题活动,这次先完成博物馆主题下集体活动的预设,之后逐步实践、调整。大家要先理清自己年级的活动思路,提前做好资源和方案准备,别等到实践时手忙脚乱。

㈡各年级组分享季节主题集体活动计划

刘舒予:小班孩子年龄小,认知以具象为主,所以冬天主题我们打算从“孩子能摸、能玩、能感受”的资源入手。比如冬季节日,会选东北的“冬至吃饺子”、南方的“冬至吃汤圆”、西北的“腊八节煮腊八粥”,这些能让孩子动手参与。另外还找了几个冬季传统游戏的视频,像东北的“抽冰尜”、北方的“滚铁环”、南方的“踢毽子”,计划做成动画片段给孩子看,再设计模仿游戏。

叶晨:我补充下,冬天主题的集体活动,我们想结合语言活动《小雪人的中国旅行》,故事里小雪人去中国不同地区,看到不同的冬天服饰,比如东北的棉大衣、西北的羊皮袄、南方的薄棉袄,这样孩子能直观知道“原来中国不同地方冬天穿的衣服不一样”,比直接讲文化概念更有效。

陈姝云:中班孩子能理解简单的文化差异了,秋天主题我们重点挖了“丰收”相关的多元资源。比如东北的“水稻丰收节”会晒稻谷、扭秧歌,新疆的“棉花丰收节”有歌舞表演,江南的“水稻丰收”会举办稻田画观赏活动,这些会做成图片展板,让孩子对比看。活动方面,计划搞个“丰收美食小制作”,让孩子做东北的“黏豆包”、新疆的“馕饼”、江南的“糯米糕”模型,既动手又能感受文化。

蔡璐倩:我觉得还可以加个艺术活动,用不同地区的丰收色彩创作,比如东北丰收常用金黄色(稻谷)、新疆丰收常用白色(棉花)、江南丰收常用黄绿色(稻田),让孩子用颜料画“我眼中的丰收”,这样能把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

陈婷:大班孩子思维更活跃,秋天主题我们想引入博物馆资源,联系了本地博物馆的“秋日农具展”,有东北的马拉犁、江南的秧马、西北的锄头这些老农具,还有不同地区的农具图片,比如华北的镰刀、西南的背篓。计划带孩子线上看展,再设计“农具大猜想”活动,让孩子猜“这个农具是中国哪个地区的?用来做什么?”

陈雨洁:“冬天主题我们打算让孩子做“文化小调查”,比如回家问爸妈“咱们家冬天会过什么节?怎么过?”,再收集中国不同地区的冬季节日故事,比如东北的春节贴窗花、南方的春节挂灯笼、西南的春节舞龙灯,最后在班里开“冬日文化分享会”,让孩子当小主播,锻炼表达能力,也能加深对中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㈢分组研讨各年龄段集体活动具体设计

刘舒予:刚才我们说的冬天主题活动,大家觉得《小雪人的中国旅行》故事里,要不要加“小雪人送礼物”的环节?让孩子给中国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画礼物,比如给东北小朋友画棉手套、给南方小朋友画小灯笼,这样能增加互动性。

陆辰诗语:可以加,但礼物要简单,比如画小雪花、小棉袄,小班孩子握笔还不太熟练,太复杂的会打击兴趣。另外动画片段别太长,每次 3-5 分钟,不然孩子注意力会分散。

叶晨:我同意,还有冬季游戏模仿活动,得考虑安全,比如“抽冰尜”可以用塑料材质的冰尜代替传统木质冰尜,避免孩子受伤,这样既还原游戏场景,又安全。

陈姝云:秋天的“丰收美食小制作”,用什么材料做模型好?黏土还是卡纸?

孙凌云:黏土吧,孩子能捏出立体的形状,比如东北黏豆包的圆球形、新疆馕饼的圆形、江南糯米糕的方形,比卡纸更有手感,也能锻炼动手能力。而且黏土颜色多,能还原不同美食的颜色,比如馕饼的金黄色、糯米糕的白色。

蔡璐倩:“那艺术活动的颜料得准备充足,除了金黄、白色、绿色,再加点红色(东北秧歌道具颜色)、棕色(农具颜色),这些都是丰收相关的颜色,让孩子有更多选择。另外活动时间要留够,至少40分钟,让孩子能慢慢画、慢慢创作。

陈婷:博物馆线上看展后,“农具大猜想”活动怎么设计问题?要不要分难度等级?

陈雨洁:要分,简单的问题比如“这个秧马是用来插秧还是收割的?”,难一点的比如“东北的马拉犁和江南的秧马,在使用时哪个更适合当地的农田?为什么?”,这样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另外可以让孩子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地区的农具做介绍,培养合作能力。

陈婷:“冬日文化分享会”可以提前一周让孩子准备,给他们发个小卡片,写下要分享的内容,比如“东北春节会贴窗花”,这样孩子分享时更有条理,不会紧张。

㈣理论学习与课程内容设计指导

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幼儿园课程图景 —— 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第二章第四节,随后讨论:

王思倩:大家刚看完理论,重点记“课程内容要和目标匹配”“要兼顾孩子兴趣和年龄特点”。比如小班组想做的“小雪人送礼物”活动,目标是“感知中国不同地区的冬季文化”,这个活动能不能达成目标?谁来说说?

刘舒予:“我觉得能,孩子在送礼物的过程中,会知道“中国不同地区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喜欢什么”,刚好贴合目标。但要注意别让孩子只关注送礼物,忘了文化认知,所以故事里要多提“不同地区的冬天特色”,比如东北冬天会下雪、南方冬天比较温暖。

陈婷:我们的“农具大猜想”活动,目标是“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农具文化,培养探究能力”,但刚才讨论的问题里,探究性的问题还不够多,比如“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具长得不一样?和当地的气候、农作物有关吗?”,后续要补充这类问题,让内容更贴合“探究能力”的目标。

陈姝云:“我们的“丰收美食小制作”,之前没明确“情感目标”,现在结合理论,应该加上“喜欢中国不同地区的丰收文化,愿意尝试了解更多”,这样目标更完整,活动设计时也能多加入“分享美食、谈论感受”的环节,比如让孩子说说“喜欢哪个地区的丰收美食,为什么”,达成情感目标。”

王思倩:今天大家的分享和研讨很到位,小班组抓住了小班孩子的具象认知特点,中班组兼顾了动手和艺术结合,大班组突出了探究和表达,都符合“儿童本位”。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活动的目标还不够完整,后续要结合理论再细化。总体来说,咱们明确了学期计划,也初步定了季节主题的活动方向,为后续实践打好了基础。





一是构建“目标-资源-活动-评价” 闭环,解决多元文化课程资源零散、活动偏离儿童本位等问题,形成体系化课程;二是通过“理论-实践-反思”路径,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三是产出“可复制、可调整、可落地”的课程模板,具备推广价值,且能适配本土化文化资源。

物化成果

分季节多元文化资源清单分季节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图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宣丽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