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的分析与筛选 王思倩:我们的资源比较杂,各个块面都有涉及,相对来说内容很多,但是之前运用的还不够充分。 赵海蓉:尤其家长和社区方面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两方面可以想办法怎么深入挖掘一些。 蔡璐倩:其实我们接下来的多元文化游戏节,能不能寻求社区和家长的资源,往年 好像有过请社区来表演舞龙舞狮。 宣丽萍:这个以前是有过的,那么园部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一个联系,看看有没有机会利用上这个资源。 陈婷:我们现在的资源感觉东挖一块,西挖一块,没有一个整体的脉络,怎样才能把资源整合利用,毕竟我们是多元文化。 二、课程的分享与回顾 孙凌云:我们以前开展过茶文化、线文化,美创方面涉及的多一些。 陈姝云:我们开展过青花瓷的文化,不过也比较多的停留在美术方面,表现出青花瓷这个工艺品。 叶晨:我们以前开展的布文化,也是比较表面,就是不同布的使用,感觉和真正的文化还有所割裂。 王思倩:没错,我们之前的文化主题,都是围绕一个文化载体来开展,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一个方面,然后大部分都是艺术形式,这个感觉是大家的通病。 宣丽萍:我们现在要建构的是主题课程,那么势必要和以前有所不同,上次主任也提到了,可以是一整个主题下的,里面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多元性,而且我们直接生成一个新的文化的主题课程,对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许佩琦:是的,我们可以共同选取一个共同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围绕现有的主题,有没有相互关联的,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在其中增贴上多元文化的内容,这样是不是更加方便。 赵海蓉:这个思路我也挺赞同的,从一个主题出发,不是单纯一个文化主题,这样的多元性也能更加明显。 王思倩:那我们可以现在讨论下,选取怎样的主题,将它整改成多元文化的内容。 陈雨洁:我觉得节气主题蛮好的,也符合现在的流行,也能和很多搭的起来。 赵海蓉:节气会不会太小了,不太适合而且节气的时效性比较短。 王思倩:那可以是季节,季节里面包含了很多节气,还有节日等等,这面访就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更加多元。 宣丽萍:那我们选取什么季节。 王思倩:春天过完了,我们开始夏天好了,夏天做的顺利,我们也能形成一个主题模版,到时候秋天、冬天都可以来用,这样内容也更加丰富。 三、各组确定课程主题 围绕《夏天》主题分组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思维导图梳理。 陈姝云:小班的孩子对于吃吃玩玩比较感兴趣,可以结合孩子们感兴趣的端午节和儿童节开展相关的活动,在游戏中感受节日文化。 蔡璐倩:夏天的食物也是适合小班孩子的,可以了解不同地方解暑的食物,同时邀请家长志愿者来进行制作品尝。 陈婷:夏天的服饰也是比较有特点的,中班的孩子们可以带领他们了解夏天不同的服饰,以及服饰背后的文化。 陈雨洁:关于端午节可以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游戏节一起进行,还可以邀请社区的来幼儿园共同进行活动。 陆辰诗雨:大班孩子的认知比较广,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文化认知,比如了解世界各地是如何过夏天的,如何过各种节日的等,让幼儿感受文化差异并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叶晨:关于夏天还有傣族的泼水节,也是十分有趣的,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不同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了解多民族文化。
四、理论学习的再感悟 许佩琦: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依赖既定教材,而本文证明:教师可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通过扎根本土、观察幼儿、整合资源,教师能构建更具生命力的园本课程,让教育真正“以幼儿为本”。这需要教师克服畏难情绪,从小处着手(如从班级自然角的本土植物观察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 王思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从幼儿生活中找资源:课程资源需贴近幼儿现实体验,如南部县幸福幼儿园将本土的濠口河治理、农耕园种植、非遗文化等转化为课程内容,让教育回归生活场景。教师应敏锐观察幼儿兴趣点(如对本地美食、自然现象的好奇),从日常中挖掘有教育价值的素材。 赵海蓉: 我们要打破资源边界,资源不仅限于教材或教参,可拓展至自然环境(花草树木、农田河流)、社会文化(民俗活动、本土人物故事)、园所生活(种植角、功能室)等多领域,形成“大课程资源观”。 叶晨:文章提出的构建系统化开发模式:我们可以进行借鉴(确定目标→挖掘收集→整合利用→反馈丰富),让课程开发更具逻辑性。还有联合家长、社区力量收集资源(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家长分享本土故事),形成教育合力。 陆辰诗雨:在处理资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分层思维:按地域(园所、周边、县域)和类别(自然、文化、社会)梳理资源,避免杂乱。以“幼儿兴趣”“教育价值”“可操作性”为筛选依据,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而非脱离生活的抽象内容。 孙凌云:关于环境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如利用本土材料(如农作物、传统手工艺品)创设沉浸式环境,如用玉米秸秆、挂历等布置“家乡风貌”场景,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激发幼儿参与感与归属感。 陈婷:多进行实践让幼儿参与到文化课程中,如结合前沿理念(如“做中学”),开展“种植园”劳作、“饲养园”养护等实践活动,这些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其实也与蕴含了很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让幼儿在体验中习得知识。 陈雨洁:文章中设计“濠口河巨变”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社会认知结合,我们也可以学习相关内容,如浏河古镇、码头文化等,还有结合当地非遗,“非遗文化进校园”,融合艺术、历史与民俗教育。 陈姝云:文章中提出提高特色资源挖掘能力,立足本土文化独特性(如方言、传统技艺、特色产业),主动挖掘“独家”资源,让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浏河其实也有很多,比如郑和下西洋起锚地,让浏河文化也有很多多元性。 蔡璐倩:文章建立了“绿色家园-红色传承-蓝色乐园”的三维资源框架,但更值得借鉴的是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将零散资源织就成网。未来的课程开发需进一步绘制“资源图谱”,明确资源间的关联性与生长点,形成可拓展的课程生态系统。 宣丽萍:南部县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不在遥远的都市,而在脚下这片热土;不在精美的教具,而在师幼共同建构的生活经验。当教育真正回归本土,幼儿园便不再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世界的文化驿站。这或许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