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2023年12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发布时间:2023-12-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儿童经验”视域下利用小树林资源优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L2022070

出席对象

全体教师

地点

线下

时间

20231218

研究主题

班本课程背景下支持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开展班本课程中支持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

 

 

 

 

 

 

一、理论学习《体验式美术活动促进中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根据访谈内容,不少教师表示:近年来,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比较活跃,包括传统文化、当地风俗文化等,挖掘了不少资源。“为了弘扬传统美术文化,我们开发了很多例如拓印、国画、水粉、水墨画、素描等美术活动,这种特色活动总是要搞的,先积累积累经验”。幼儿园在强调“异于别园”的特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跟风”的现象,尤其是体育、艺术类特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主要概括为“精细”、“专业”、“困难”、“复杂”等特点。“这两年幼儿园在构建美术特色课程,专门从外面聘请的专业的美术人员组织幼儿活动,有好多家长在与我们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还有我们自己发现,很多小孩子说“我不会,我想不出来,我画不来”的话”,也有的教师认为“幼儿画的画有时候要让他们拿回家,给家长看,就不能画的太简单”,“那些专业老师在上的时候,都是确定好的美术内容和方法,我看都是先干嘛,后干嘛,教师先示范,然后小朋友们模仿,偶尔也会让他们想象啥的,但是一般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这些都表明教师为了传授技巧而教技巧,不提倡幼儿的举一反三,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掌握知识传授和思维创造二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园在评价特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时,偶尔也会因为这些特色活动比赛,让孩子被动抛弃自己喜爱的活动和游戏,而去参加一些有“特色”(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使孩子习惯性变成“演员”,显然偏离了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助推了园所特色活动走向专门化、技能化,导致幼儿发展过早地窄化和专业化。幼儿园美术课程在开放性、升级性、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迎来了更巨大的挑战,就是这些特色活动的实施是不是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是否与幼儿的兴趣需求相适应,是否偏离了初始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

实践建议:

创设体验式美术情境,诱发幼儿的情感与共鸣

⒉把握创造性美术内容,引发幼儿的观察与反思

营造开放化美术环境,培养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⒋构建完整版美术课程,支持幼儿的迁移与应用

二、课例观摩

中班美术《小树林蚂蚁的新家》

三、执教老师说课

《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选择紧贴生活的主题,运用小蚂蚁和蚂蚁穴作为教育契机,创设蚂蚁造新家的游戏情景,利用磁铁和纸箱作画,模拟蚂蚁在底下造洞穴的场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既巩固了磁铁具有穿透性的特点,又能引导幼儿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特点,同时在玩色的过程中利用平移、转圈等动作控制磁铁,展现出蚂蚁洞的各种形状,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创意性和趣味性。领域之间有机渗透的同时,保持了美术创造和科学领域的特点。

四、交流研讨

亮点:⒈根据季节特点,根据幼儿兴趣,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情境性。

⒉磁铁和颜料的组合比较有新意,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作画工具带来的不同体验。

调整建议:⒈材料:颜料可以增加一些其他颜色,可以使用其他颜色画路线,也可以用颜料绘画蚂蚁的食物等。

⒉磁铁的运用对于中班幼儿来讲缺少一定自由性,可以提供画笔或其他材料,材料继续丰富,运用纸箱的四个面,做立体的作品,路线不一定是一个面的,可以“走”到纸箱的侧面,让路线“活”起来,中班幼儿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⒊有幼儿直接拿海绵棒进行操作,没有用磁铁吸,反而操作起来更加流畅,磁铁的设计是否有必要?由于部分幼儿直接手握海绵棒操作,最后呈现的效果没有“吸”出来的纹路感。

⒋美术作品讲究整体的美观性与个别的差异性,所有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只有白色颜料,视觉上没有给到幼儿一定的冲击,作品的呈现效果缺乏幼儿一定的想象。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学习了体验式美术活动的重要价值与启示,老师们不仅知道了创造性思维包含哪几个特质,还尝试了如何利用观察量表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观摩活动,知道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去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物化成果

观察量表,美术活动教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任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