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2024年1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发布时间:2024-01-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儿童经验”视域下利用小树林资源优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L2022070

出席对象

全体教师

地点

线下

时间

2024117

研究主题

完善手工坊课程的建构

所要解决问题

梳理总结本学期的相关活动成果,推广成果,并确定下阶段研究方向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一、交流幼儿的活动反馈

小班:

1:想要更大的夹子把蓝染的布夹住。

2:想要手套,操作的时候不容易弄脏手。

3:布的形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4:场地上有些拥挤,想要大一点的空间。

5:除了蓝色,还能不能换其他更多的颜色。

中班:

1:编织的树枝小人的游戏很好玩,下次还想继续玩。

2:我想在我们玩得地方装饰的好看一些。

3:我想去采一些漂亮的花装上去。

4:想要用泥土做一个奥特曼。

5:我想用泥巴制作一个小杯子。

大班:

1:我觉得场地上比较拥挤,泥土不太够用。

2:用丝带编出好看的花篮很有趣,我很喜欢。

3:在泥工板上制作好了杯子拿不起来,想要旋转的底。

4:制作好的作品放在外面,容易坏掉,如果有封闭的地方保存起来就能放更久。

5:玩泥那边的工具太少了。

6:想要一个漂亮的展示柜,呈现我们的作品。

⒉课程故事交流分享会

戚:中班课程故事《玩个毛线》

课程起源:在一次美工区的活动整理时,欣语说:“老师,怎么有这么多的毛线呀?”我说:“这些都是跟爸爸妈妈们收集过来的。”欣语说:“那你要这些毛线干什么?”于是,我反问她:“那你觉得毛线可以做什么?”欣语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这时悦悦就加入了谈话,说:“我知道,我看见过我奶奶用毛线来做衣服的,可是我不会做。”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毛线除了织衣服,还可以做什么吗?”孩子们就纷纷摇头了。

在这个课程故事中幼儿的收获:在编织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专注力、坚持性。当幼儿在操作中,会有上下、方位之间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让幼儿能更加专注才不容易在操作中搞错。还有就是通过手眼协调编织过程中,能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及动作的灵活、协调。又由于幼儿在整个编织中是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性动作,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后,编织的成果也并不明显,这就会考验幼儿的耐心及坚持性。教师的收获:对于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并不是以有序的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有的活动又是穿插着进行的,有的活动是基于预设后,幼儿又进行了调整的,所以对于教师在课程中的把控以及后续活动的推进要求比较高,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与摸索。

⒊组长交流本学期的工作总结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本学期我们薇云工作室的相关活动也进入尾声了。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于本学期所规划的活动内容都已完成,我们薇云工作室以建构、完善手工坊的课程为重点,挖掘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下面便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二、聚焦问题的研讨

㈠期初教研方向的研讨

我们结合上学期已有的教研成果以发展课程内容为主要思路,分析梳理已有关于手工坊的课程内容。在梳理中,我们发现课程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比较少,二是课程中缺少评价体系。这也就是成为了我们本学期教研的关键。本学期将针对课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同时,让幼儿进入到游戏中,以幼儿的游戏状态调整课程的适宜度,以幼儿游戏为推动课程的开发的主要动力,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实践路径,而后通过实践不断优化、调整活动中的问题,从而逐渐完善课程结构。

㈡突破问题难点的研讨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这块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具有挑战性的“大难题”,在此之前教师们并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它对于课程的开展、实施都是作为一个可以参考与分析的依据,能够为教师开展更加适宜的游戏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集大众的力量一起收集关于课程评价相关的资源,从中寻找关键性的信息进行突破。结合理论学习后,我们参照高瞻课程评价体系来设计适用的户外游戏评价表,并以手部动作发展、创作性艺术、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的子目标领域进行设计,罗列每个子领域中可能达到的不同能力水平的主要表现。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发现评价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课程打造的调整

㈠动态式的游戏目录

在上学期的游戏设计中,对于手工坊的游戏虽然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但是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丰富游戏内容的过程中,还结合了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此都能够开展游戏活动。所以我们对游戏内容按照不同区域的游戏进行了划分,并且设计了游戏目录,在游戏目录中包含了:游戏名称、游戏的主要材料、游戏适宜的年龄阶段。在后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目录表中的游戏内容继续丰富与调整,可以作为活动前游戏安排的参考。游戏后在进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在期间有组织别的游戏内容的可以进行补充,形成动态式的目录。

㈡项目组促进课程的丰富

本学期我们还以项目组的形式来促进户外手工坊游戏课程的生发。由于活动区域的内容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主要以游戏内容划分了项目小组,分为蓝染、泥塑、编织三个区域。每位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同时,在这过程中带着孩子去游戏和探索,从而有了一些项目化的课程小故事以及对游戏的内容思考。孩子与教师一起探索这些民间的传统工艺,对于幼儿来说是能帮助其更好的体验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而激发幼儿对于自己家乡的喜爱。

、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虞永平: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现状的分析和建议》《建构园本课程评价,为幼儿发展助力》从文章中看到评价的价值以及对于评价的不同形式,让教师对于评价有更加专业性的理解。我们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所实际运用的高瞻课程评价体系来开发自己的户外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把理论用于实践,将过程提炼成有益经验,从而能为以后的改造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理清实践的正确道路。在运用中,逐渐将成果趋于完善,后续还能将实践经验进行迁移。

、往期活动回顾及活动成果

第一次教研活动,先对于本学期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以年级组为单位对于研究的重点内容用一些自己的预计和思考。活动中,结合网络资源整合和主题游戏方案设计,在户外游戏内容上做了一些新的升级与补充形成了第一阶段的游戏目录表和游戏方案,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了有效的铺垫,教师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与参考。

第二次教研活动,教师现场观摩小班、中班户外游戏情况。针对现场实践和观摩梳理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复盘材料提供和幼儿使用情况,梳理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策略。根据现场情况提出有效建议为接下来的游戏提供了有效方向。

第三次教研活动,教师结合理论学习了解活动评价的意义、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方式、活动评价的对象等;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所运用的评价方式,将能力评价表与主题评价表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的评价维度及所使用的场合、活动,并讨论设计出适合户外手工坊的活动评价表,推动教师高效开展户外手工坊活动。

第四次教研活动,教师现场观摩小班、中班户外游戏情况。在活动中老师们尝试使用设计的户外游戏评价表,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同时在观摩后针对评价表的突出问题进行优化和调整,梳理成新的户外游戏评价表,可以在之后的活动中进行实践运用。

第五次教研活动,教师结合了理论学习对手工坊游戏内容进行了合理化的调整,凸显了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教师在组织户外手工坊活动时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并解决,想出了很多不同的策略。梳理出了开展手工坊的活动指南,为后续更好的开展手工坊的活动提供了很多思路。

第六次教研活动,三位青年教师展示了集体活动,让教师们可以相互地学习,包括活动设计的思路、活动材料准备的预设等多方面思考,使得活动的整体呈现能够更好。对于主题背景下生成性的集体教学活动对于青年老师来说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第七次教研活动,教师分享自己在项目小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课程故事,相互学习,同时可以分享自己对于该活动后续调整的设想。最后梳理和分享本学期在手工坊户外游戏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及对本学期教研工作内容的总结。

、后期的优化预设

手工坊场地的优化:长廊上方需要板材或者其他材料封顶,避免雨水对于游戏环境、材料、环创作品的影响。泥塑区域中,可以有专属的展示架,避免风吹日晒导致的作品的损毁。展示架最好是透明的,方便幼儿的观察。在周围的环境中,需要增加一些古镇元素,凸显课题的核心“古镇特色”的小树林。

这学期以来,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科学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尝试创新,但在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善,努力我们组更加优秀,争取更大的进步。

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汇总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游戏中的反馈与评价,这些反馈进一步推进了手工坊的创设方向。在分享课程故事的过程中,也是能够促进教师对于类似的课程内容的开展提供思路,对课程的梳理方面也能形成帮助。在活动最后,总结梳理本学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为后期户外其余环境的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避免走弯路。

物化成果

手工坊游戏开展指南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任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