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系列丛书,了解利用资源开发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思考:书中的课程生成的方式与我们以往的小树林课程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陆:在课程生成前期老师对于主要的课程脉络有一个预设,在预设中他们的层次还是比较丰富的,也让教师对于该主题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状态,以便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分支的设想。 戚:在书中他们有梳理一份资源清单表,在表格中列出了所有资源的名称以及在不同时间该资源的状态,比如:桂花树是在9~10月开得比较好的,可以方便教师了解园内所包含的资源内容,以及可以在什么时候运用资源做活动。这样的罗列会很清楚。 顾:我觉得该书中罗列的活动内容很清晰,我们以往在开展小树林课程中,会觉得活动开展缺乏逻辑性,有的游戏应该是前期玩的,但是在后期的游戏中依然存在,可能我们在梳理课程的过程中,欠缺整体性的思考。将课程故事变成主题课程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调整才能更适合。 戚:其实在该系列丛书中,有很多课程开发的思维模式蕴含其中,是能够帮助我们老师去提炼梳理主题课程内容的,在我们之后的实践过程中,相信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会依旧能带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思考。 二、收集幼儿关于春天的已有经验,按年龄段进行梳理分析。 思考:幼儿对小树林哪些资源感兴趣?幼儿哪些经验缺失?哪些经验较为丰富。 龚:平时感兴趣的资源有小树林的小动物(兔、鸡、昆虫等)春天的植物(草、花、树的形状、颜色、种类、气味等)、小树林的娃娃家游戏。 缺乏的经验在种植、池塘游戏、了解的动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 较丰富的经验有小树林的角色游戏、秋天的叶子(不同种类的叶子、叶子的结构) 戚:在开展春天主题时,前期是寻找芽,对花苞探索比较多,对树的探索比较少,只有粗浅的认知,对树的经验有兴趣,会关注到树的花和果,但是没有深入探究,以往的活动大多是香樟树和玉兰树,比较树叶树皮,对于果实的经验只是品尝过一些果子,果子和树之间的联系是缺失的,是相对割裂的,可以多探究果树资源。 偶:大班感兴趣的点在种植园地,已有经验是在中班大班上学期开展过种植课程,有过种植经历,了解种植的基本方法、步骤、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观察过播种到收获的植物生长全过程,对种植工具的基本功能也都有所了解。缺失的经验有测量、记录、比较与分析、发现种植物的特征,通过探究发现植物、环境、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能用数字、图画、图表、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等。 戚: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缺失的经验设计思维导图,每个班沿不同的线索进行生发。 三、以幼儿经验和自然资源为基础,预设课程脉络图并交流 ⒈结合幼儿核心经验,审议年龄段课程脉络图,结合对于资源利用、课程内容的预设目标来思考,考虑可能生发的分支。 小班:
中班:
大班:
⒉小、中、大年级组老师交叉评价,判断课程脉络的可行性。 陆:大班脉络图是从终止前、中后展开的,一目了然,可行性强 胡:小班结合现在季节,已经将活动的内容写出来了,运用了多个感官去探索春天,活动的可操作性强。 王:我觉得中班组主题中的做事一列中的分支里,有包括露营、采摘、养护这些里面可以开展的活动会非常有趣,很丰富。对于这个认识分布图这里有的疑惑。 戚:之前顾老师班做的小山坡植物的分布图,可以让幼儿了解小山坡上的植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位置,是直接通过地图来让幼儿对于这些植物分布对应到地图的位置上有一些联系。 戚:本次预设了主题脉络图,接下来我们可以每个班选择线索进行深化,在行进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课程分支来丰富现有的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