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调查报告 王松凤:此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整个调查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调查阶段,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等相关的文献学习,结合浏河镇幼教中心滨江园幼儿园在项目课程探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第二阶段将调查问卷分发给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试答卷,发现存在的不足,给出调整的措施,最终确立问卷。第三阶段制定问卷的二维码,并通过网络分发给教师、家长,进行信息收集。共收回有效问卷199份。 此次被调查的对象中,教师12人(全园),占比6.42%;家长175人,占93.58%。共获得如下调查数据: ⒈教师对于开发幼儿园江海文化项目课程的意愿 调查共发放了12份问卷,回收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为100%,本问卷前2道题主要是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数为工作5年内的年轻教师,其中3年内教师占比33.3%,4-5年占比同样为33.3%;6-10年的教师共2位,占比25%,而10年以上则仅剩下1位,占全员教师人数的8.33%。由此可见,师资队伍整体年轻化,课程开发经验不足。 在接受问卷的教师中,有8.33%的教师并不太了解项目课程,8.33%的教师对项目课程非常了解,而83.33%的大部分教师则表示只了解一些。所以,本次项目课程的开发还是有必要进行,提高教师园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让她们有更多了解的机会。 ⒉教师对项目课程的实践情况 目前100%的教师都是了解项目课程的,且大部分每学期都会开展项目课程,。教师们对项目活动的来源、价值、开展方法等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数据也反馈出教师认为开展项目课程都是存在困难的,每个人的难点不一样。 ⒊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参与的情况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仍有部分家长对教育存在功利心,这一点需要重视。在家长的参与意愿方面的,大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当今的幼儿园教育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且家长在参与幼儿园课程后能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在具体的参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有效性。 二、讨论与建议 陈海珍: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江海文化课程资源库,为“江·舟”课程的开展提供支持。以历史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为分类角度,做好园所三公里内江海文化资源的排摸、调查,梳理江海文化资源,形成课程开发的有效凭借与重要载体,为课程由构想变成现实提供条件保障。 顾薛哲:我们可以针对江海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方式等,进行探索实践。多主体参与做好园所三公里内江海文化资源的排摸、调查,不断优化摸排路径、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有一定经验价值的资源开发路径、步骤等,做好不同江海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及策略研究,提炼普适性经验并拓展到其他资源开发中。 陈瑶:我认为可以重点利用江海文化资源课开展程案例的实践。紧密链接江海文化资源,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课程探索实践,对其生成过程、课程价值进行分析,梳理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典型项目课程,以资源角度分类梳理成系统的“江海文化项目课程集”,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幼儿园特色课程蓝本。 崔韵雪:对于老师来说,开展项目课程指导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帮助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其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课程中。基于幼儿的当前经验,分析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生成适宜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通过个案观察、实例剖析、经验总结等途径,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指导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