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高瞻”理念下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再思考 ⒈观察 应该怎么去追随儿童在项目课程中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观察。 ⒉追跟 支持策略可能不是完美的,但一定要有这个过程。老师给孩子的支持一定是要有效且非预设的。 ⒊评价 评价一定是贯穿在课程之中的,项目课程总的来说是大的项目课程,在大项目之下可能蕴藏着哪些小项目,这些小项目既是贯穿大项目的框架,又是是课程发展的关键脉络,厘清脉络后做课程会很有方向,每个向项目要有老师的追踪分析和思考。 ⒋思考 凸显儿童视角,不是全部以儿童,要体现老师的互动支持思考分析,老师不仅是记录者,要体现教师支持性的作用。项目活动开始前,首先分析项目可行性,思考课程开展的实际意义,分析现有可支持课程开展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课程,可以用家长、社区、周边资源的力量和支持,共同参与。 我们要做的一个是注重过程,第二个是搭建框架,第三个是会筛选,思考哪些东西更适合更有价值,把一个个小项目串起来后再去进行整体的反思,这就是一个经验的过程。 顾薛哲:我们在探寻项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经验。也都遇到了一些难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交互研讨等方式解决。今天我们就以中二班的项目课程“风筝”为例,共同探讨项目课程中如何有效支持。请大家带着我们刚才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去倾听,因为这个课程还在生成中,所以有好的建议和想法大家可以记录分享,小组研讨后请一位老师进行代表性发言。 二、案例分享:《风筝》 崔韵雪:课程来源是我们身处江边,小朋友发现天上有很多风筝,幼儿提出我们可以自己做风筝来放。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为导向,大致分为五类,有哪些风筝,如何放,怎么飞上天,风筝怎么做的,风筝是哪里来的?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是经验少,对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因而总爱提问题。于是,我及时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围绕着孩子们的问题开展了一场“风筝”活动。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个探索。 ⒈风筝的发明 先是了解风筝的发明是由墨子利用木头发明的,后来经由鲁班用竹子进行改造。造纸术的发明,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⒉风筝的种类 根据骨架结构来分类,常见的风筝共有5种,分别是软体风筝、板子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联风筝。 ⒊风筝的制作 风筝的制作步骤需扎、糊、绘,放飞。 ⒋放飞风筝 我的思考:在此之前,孩子们对风筝的经验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本次活动围绕着上述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我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寻、询问他人等方式,对风筝有了基本的认识,对新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说到制作风筝,孩子们都十分感兴趣,跃跃欲试。但是,每个人想要做的风筝都不一样,如何让每个儿童都有参与感呢?小组合作的方式应运而生。前期,孩子们每个人都设计了自己的风筝图,有不少男生都设计了“奥特曼”,很多女生都想设计小舞风筝。于是,我对有着相同想法的孩子进行了合并,即组成小组,并且鼓励她们尝试设计自己队专属的名牌。后期也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制作风筝。 每个组围绕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等活动展开,《指南》中提到“应注重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在此次课程中,幼儿分为四大组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风筝。过程中,孩子们的不少想法本身就缺乏合理性与可实现性,但是我并没有阻止他们,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让他们去尝试,通过不断地尝试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也许这些风筝在成人眼里不值一提,甚至有一些破破烂烂。但是这些风筝也蕴含着孩子们自己的思考与智慧,值得我们赞扬与歌颂。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制作出完美的风筝,而是幼儿能在不断地“试错”中获得经验,得到成长。 三、交互对话,明晰课程行进脉络 顾薛哲:每一组都是试放之后有问题再进行调整,每个组都是这四个环节,如果不是每组都差不多时间开展,老师是如何组织的?大家可以就流程和环节提出建议。 顾薛哲:不要害怕去支持孩子,当孩子来找你的时候一定要去帮他,不管是直接告诉她还是演示给她看,一定要给她提供实质性的支持。请大家分组来介绍吧。 黄露露:第一个对于风筝的制作过程前期可以把制作方法给到孩子,然后再进行分组制作,在分组过程中,风筝分类比较单一,现阶段的风筝制作偏向都是纸类的风筝,制作小组的分组可以根据风筝的分类进行尝试。在每一次制作结束之后,发现的有些问题是共性的,所以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分享解决共性的问题,来进行下一次的尝试和操作。在验证风筝到底能否放上去的时候,其实需要外在风的条件,怎样选择合适的天气也是需要孩子去考虑的,可以选择了解天气预告或者几级风,不同登记的风会有什么样的现象这一类对于自然的了解。 陈海珍:一个是教师前期准备可能需要储备更多一点,这样引导幼儿时会更有方向感,第二个是调查方式可以更多元化,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寻找一些答案,在开展项目活动时对于幼儿的前期经验需要了解的更多。因为风筝的种类是不同的,可以对他们进行观察,后续进行材料的选择。 顾薛哲:问题的解决是指老师指导的方法比较单一还是什么? 陈海珍:可能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小朋友去通过百度调查了解,其实小朋友去了解信息的途径是比较多的,比如看绘本或寻求家长的帮助,现在感觉他得到的答案比较单一,如果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调查,可能得到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小朋友就会有耕读欧思维的碰撞。 顾薛哲:项目课程是由小项目组成的,但是为什么项目课程叫做项目课程,是因为我们在探究不同的东西或者不一样的内容,形成了不一样的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它是由共通性的,每个环节我都可以从我自己跟我小组里的人交流,以及我自己和别人组的交互中获得不一样的经验发展,这就是项目课程的一个价值所在,所以项目课程一定是每组尽量能够平行的,这样也便于老师去组织,可以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中结合着去开展和组织,一个是老师组织方式上也更加便捷,二是孩子在同样阶段中家长支持起来也很方便包括老师在梳理问题的时候也会发现,各个小组都可能发现问题并互相给到支持。就像刚才露露说的,一个环节我们来了解风筝,孩子们可能会对风筝提出各种问题和兴趣,根据这些问题和兴趣我会去了解幼儿对风筝的了解,从预设和反馈的碰撞中可以去梳理一下它确实的问题有哪些,并基于这些问题继续开展支持。如果幼儿园资源比较匮乏,家长资源一定要投入进来,如果有的家长不知道手机什么,老师就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是从小朋友的回答中得来的,如果实在没有资源,老师也要去收集和购买,支持幼儿去做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再去考虑怎么做,在怎么做的过程中是问题最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去投入支持,也可以请幼儿家长一起探索,一个小组里面有一个成人去支持,成人在过程中也会进入这个小组的思考。因为一个老师要同时去支持很多项目是很难的,是不是可以尝试这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一起交流、总结。放风筝不是关键如果有问题再去进行尝试。有了前期家长和老师的介入,孩子有了一定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自己尝试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一个调整。要把做风筝的环节方法,并把这个环节的问题梳理出来,老师在这么多组织后可以有一个思维导图,幼儿对哪些部分有问题,可以怎么去解决,这个是老师需要做的事情。在刚才的案例中,感觉孩子的语言表征比较多,可以再多元化一点,有孩子的绘画表征,教师记录的文字表征,可以放一段孩子说的话的视频,再稍微整理一下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