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10月研讨记录㈡

发布时间:2023-10-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走向文化实践:幼儿园江海文化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题

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2/LX/02/067/03

出席

对象

全体教师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3.10.12

研究

主题

航海文化背景下资源与课程的链接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基于课程案例,进一步明晰长江资源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落脚点。

⒉尝试梳理共性策略,打开项目实践思路。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一、航海文化内涵

吴诗怡:航海文化包括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科技,如卫星导航、潜水器、航海历史包括冒险挑战、航海艺术,文化交流,互相影响。

黄露露:航海技术里面的交通工具,比如船舶的历史发展,还有四大发明、航标、灯塔。了解船员的生存方式、航海历史,其中有名的就是郑和,还有的是传统文化,查到一个渔民号子叫“摇起来呀拉起来”,传统的话就是民歌,艺术方面的就是出土文物。公众号里有一个画说非遗。

蒋梦菲:航海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和目的性的特征。还查到了一个航海文化资源的表格,里面分为了物质实证性资源、文字与影像记载性资源、行为传递性资源。

何翌婷:参观相关的博物馆,做过游轮、游艇,有助于他们了解船的发展史,后期可以让他们自己制作船,这是一个延伸点。丝绸之路,南北交流、中外交流。和太仓比较相关的就是浏家港,以前就是六国码头,可以了解航海路线、贸易的国家、文化交流。现在的太仓港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港口。

居欣雨:航海文化也是对世界文化和民俗的传承。要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善于学习的进取精神,直面挑战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求名利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老人与海》里面的老渔夫比较符合这种精神。

顾薛哲: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结合,是有历史事件和名人的支撑的。怎么样让这些精神在课程中体现呢?

朱依婷:中国航海日在每年的7月11日,让幼儿关注航海日的主题。了解到一个古海图,最初是指导航海的专业图,可以带幼儿认识学习一下。

王诗佳:还有想说的是航海贸易,海上贸易,有物质文化,比如航运工具,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陈瑶:文化是很有历史底蕴的东西,需要历史的支撑。在历史航海活动中累积而成的,是一种客观的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国家对航海史也是非常重视的。

吴丽娟:大海一开始看到的就是海洋世界和交通工具。有一开始的木船、帆船到轮船。在航海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生存的问题,吃喝等,旗语(船员流通之间的语言),精神财富也是很重要的,要有勇敢、坚韧、奉献的精神。

章心怡:艺术文化,中国有一个海洋画派,创始人是宋宁远先生,用的传统的水墨画的,泼墨、点染的方式。

金君:我在航海技术方面延伸。船不只是传播文化,还有的是捕鱼,一开始可能是渔网,现在有声呐技术、卫星遥感,有目的性的捕鱼。要保护海洋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有禁渔时间段。

钱盈池:航运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航海过程中会遇到不定的因素。在这些人身上能看到拼搏进取的精神。有人员的分工。

顾薛哲:涉及到合作、付出,各个种类的人对船的作用。

陆铭洲:关于航海的艺术,可以做航海文创,航海游记。非遗的荡湖船,有舞蹈表演的。在河道两岸放牧打鱼。

崔韵雪:我放假的时候去了郑和公园,郑和的规模很大,有两百多艘船,对船只的印象很深刻,有战船、梁船、郑和宝船等。

张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只很庞大,船只的发展是有悠久历史的。最早的船是独木舟,有桨和帆的船、有蒸汽船、有燃油发动机的船

顾薛哲:基于某个小点来深挖,统观的了解再对自己感兴趣的点深入下去。

杨渊雯:船的货运的变化,古时候的船容量、规模有限,有的货运、有的载人。现在码头上的船有的是集装箱、散货的,运汽车的,用途很多。了解船各种其他的用途,装卸货、泊位等。

韩颖洁:航海的历史,穿越古今乘风破浪。中国航海日是第十九个年头。用到的工具:罗盘、航海仪。幼儿可以自制指南针。

二、资源类型梳理

顾薛哲:以某个文化下的资源,设计活动。目标和简单的流程。好在哪里,能提升的点。

三、各班研究的侧重点

顾薛哲:项目课程之前要有预设的网络图,细化要用到的哪些资源,列出表格,丰富资源。资源种类、名称、拓展经验线索、《指南》经验要求。收集行进中的问题,整合。及时的梳理成果,对于任何对课程行进有用的资料进行整理。网络图、形式(不一定是全班性的,可以是小组式的,集体活动全班性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主题性的是小组性的。)有意识初步的架构。项目活动对标的是展示,还有具体的东西,孩子要参与到总结的过程中,孩子为主介绍。

幼儿园课程源于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是游戏性的,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的产物。以幼儿为本,顺应他们的天性,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感受了自然事物的多样,获得了第一手经验。教师以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出发点,将幼儿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话题、事物作为课程的主体,便于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去游戏、学习、成长,让幼儿获得了观察、探究、思考等经验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实行项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预设、生长、调整、优化、展示等项目课程独有的行进特色,发挥出项目课程基于资源研究、课程生发的价值与作用。

物化

成果

⒈各班项目课程案例。

⒉江海课程初步架构网络图。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松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