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2月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4-02-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走向文化实践:幼儿园江海文化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题

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2/LX/02/067/03

出席

对象

争流教研组教师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4.2.29

研究

主题

“江·舟”项目课程问题研讨会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畅谈并梳理课程研究框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⒉明确课程框架要点,借助“江·舟”课程案例优化课程思路。

研究

方法

文献法、案例研究法







一、问题沙龙:课程实施“大家谈”

主持人:本次活动在实施园本课程中的问题,结合上学期课程研究框架,交流在上学期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⒈问题1:课程资源利用困难,缺乏外出实践机会。

崔韵雪:在孩子无法走出去的情况下,我们老师该怎样帮助孩子和资源进行链接呢?

何翌婷:收集资料、视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孩子拓展相关经验。

⒉问题2:课程内容缺失,领域不均衡。

蒋梦菲:课程故事内容偏向于某一个领域,“风的方向”偏重于科探领域,未能实现多领域综合发展。

主持人:在梳理主题框架时,内容缺失,背后是缺乏课程意识。课程应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但应该领域均衡。不仅有集体活动,也可以融入日常活动,如将郑和下西洋融入体锻活动,利用情境来组织活动。

⒊问题3:班本课程命名方式较局限。

钱盈池:结合本学期班本课程设计思路的命名方式,如:郑和下西洋之好玩的陶泥,偏向于艺术领域中的区域游戏,命名内容不够完整。

主持人:课程的命名方式应该更加广,应包含案例内容,而不是两者等同,像邢少兰、朱屺瞻这类人物,我们不能只以水墨来进行命名。

⒋问题4:未能突出年龄段特征。

王诗佳:在进行名人文化课程设计的时候,不同年龄段都有出现郑和、朱屺瞻这类人物,如何针对年龄段特点来进行课程的开展,体现不同。

主持人:以郑和为例,小班可以故事性来让孩子了解郑和的故事,中班以郑和的航海路线为切入等,每个年龄段的切入点不同的。

二、理论引领:《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丛书》——我家住在运河边

主持人:书中内容包括:资源介绍、开发理念、地图清单、基本路径、活动列举、课程计划(学期课程计划、主题活动计划)、方案设计。本书围绕小中大三个块面,每个年龄段的侧重方向也有不同,小班是“运河里有什么”、中班“船舶会”、大班“运河上的桥”,活动形式包括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实践活动等。

三、集体交流,梳理共性经验

⒈结合年龄段特点,挖掘适宜的课程资源。

⒉均衡领域,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⒊深化内容,线索纵向延伸。

四、分组研讨,优化课程框架——以中3班江·舟课程为例

⒈“基于航海文化资源,提升幼儿绘本阅读能力发展”改为“基于航海文化资源,提升幼儿语言领域关键经验发展”。

⒉“线索一:郑和的故事”改成“线索一:有趣的提线偶”。

⒊线索一学习活动改为:

艺术:一起来看提线偶剧

社会:我们的计划

科学:提线偶的秘密

艺术:我喜欢的提线偶

语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⒋线索二学习改为:

语言:郑和下西洋的秘密

艺术:神秘的人物

社会:问题发布会

社会:我们的演出计划

艺术:提线偶剧——郑和下西洋

五、专题计划再认知

专题论述要以论文表述的方式进行撰写,可以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整理,形成专题研究资料包。

项目课程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将幼儿零碎的、片段的认识适时、适度地进行整合和消化,形成有益的学习经验。

主题框架即主题活动方案,主题活动方案可以围绕幼儿经验发展来进行梳理。根据项目课程的内容来设置适宜的线索,可以是多条线索,也可以是单条线索,可根据实施内容简化课程框架线索,要避免以单个活动命名一整个线索的情况。

项目课程的活动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不局限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还可以有户外活动、实践活动、调查活动、亲子活动等,并注重领域的均衡。

物化

成果

⒈课程框架架构共性经验。

⒉“·舟课程框架”2.0。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松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