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9月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4-09-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走向文化实践:幼儿园江海文化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题

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2/LX/02/067/03

出席

对象

逐浪工作室成员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4.9.13

研究

主题

“儿童本位”教育观下长江流域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儿童本位”教育观的内涵,明确其在食育课程实施中的指导作用。

⒉初步确定本学期食育课程架构与内容,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一、集体阅读中国教育报《食育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主持人:请大家阅读理论文章,了解食育理念与工作路径。并说一说你心中的”食育“是什么?食育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

⒈培养幼儿对环境的尊重、爱惜粮食的品质、环保意识

⒉良好的饮食习惯

⒊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文化认同

⒋良好的劳动习惯

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⒍身心健康发展

二、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从食知、食礼、食趣、食养中为自己班选一个课程内容接下来实施,说一说初步的实施计划

⒈食趣课程:中2,中4,小4

⒉食知课程:小2,中6,中7,大2

⒊食养课程:中3,大1,大3

⒋食礼课程:小1,小3,中5

㈡初步实施计划

2班:刀鱼馄饨可以通过制作和品尝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让幼儿了解刀鱼的营养价值和文化背景,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力。课程开始时,介绍刀鱼的种类、产地和营养价值,然后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让幼儿了解刀鱼馄饨的制作过程。接下来,组织幼儿参与制作刀鱼馄饨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手包制并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最后,通过分享和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体会,从而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1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确实小班幼儿刚进园,在用餐方面有比较多的问题,可以从常规培养、绘本阅读、游戏比赛等方面考虑,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4班:首先我们会带领幼儿参与种植园地中各种植物的种植与养护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食物的成长过程,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其次,我们将选取其中一到两种食物进行采摘、烹饪制作、品尝等,让幼儿从劳动中感知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班:从小朋友吃饭挑食这件事情入手,进而了解每日食谱里大家不喜欢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然后尝试挑战自己吃一吃这些食物(光盘小比赛)。

5班:在幼儿常规培养和区域活动中渗透传统饮食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3班: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从而制作与之相关的美食,可以尝试将食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科学、艺术等,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班:从日常课程出发,让幼儿可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和各种食物,利用多感官体验,培养幼儿不偏食挑食,喜欢上吃瓜果蔬菜,帮助他们懂得珍惜粮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6班:可以通过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亲手参与食物的准备和制作过程。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加深对食物来源和制作过程的理解。

3班:将孩子感兴趣的传统美食融入食育课程,尝试制作、品尝,让孩子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传统饮食文化。

4班:我们小四班在舟宝农场里种植了鸡毛菜,让孩子参与了种植、浇水、采摘。孩子们把采摘的鸡毛菜带回家,了解了鸡毛菜的烹饪过程,让幼儿看到食材是怎么变成食物的,让幼儿参与到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参与感和满满的成就感,让他们参与制作,加深有劳动才会有收获,体会饭菜来之不易。

2班:带领幼儿了解传统美食和制作步骤,动手尝试制作美食,培养幼儿对美食和美食文化的兴趣,在实践中了解、传承中华饮食文化。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儿童本位’教育观下,长江流域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施”紧扣当前教育改革热点,针对性强,为长江流域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活动不仅深入解读了“儿童本位”教育观的内涵,还结合长江流域的地域特色,提出了优化食育课程架构与内容的具体建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活动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未来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长江流域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物化

成果

⒈“儿童本位”教育观下食育课程实施的价值

⒉课程框架初建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松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