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在前阶段对于“生·长”课程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库。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选择了部分资源生成了一些活动。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开展情况,通过课例课的研究及时发现课程行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开展了本次活动。 ㈠理论文章学习,对活动关键词进行解读 主持人对文章《开发利用本土方言童谣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部分章节进行领读。针对资源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适当解读。 陆:本土方言童谣的教育价值 ⒈方言童谣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代表 ⒉方言童谣在培养语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⒊方言童谣的传承与当地社区的联结具有积极意义 ⒋开发利用本土方言童谣资源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综合实践能力 方言童谣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方法 ⒈方言童谣资源的运用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⒉运用方言童谣资源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 ⒊方言童谣资源的运用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⒋方言童谣资源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⒌方言童谣资源的运用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土方言童谣资源在幼儿园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本土文化传承具有积极影响。幼儿园可以结合本地方言童谣资源,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以提升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利用本土方言童谣资源,将会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丰硕的成果。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方言童谣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㈡介绍观察量表,明晰观察目的 主持人介绍解读观察量表,了解在本次活动中观察的目的及要求。 陆:观察量表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A指标当地文化资源的使用,从资源的选择和资源的使用两方面进行阐述记录。B指标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方式多样增强认同感、多种方式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用视频、照片等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记录表上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关键事件辅助说明。 ㈢观摩教学活动《中班语言:冲螺蛳(方言童谣)》 ⒈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中班语言活动《冲螺蛳(方言童谣)》的活动观摩 ⒉执教老师说课 陆:活动来源与价值分析 在中班《玩转太仓》主题中,前期通过线索“哪好玩……”“怎么玩……”中利用谈话、调查、集体活动等形式,了解了太仓好玩的地方,也通过一些讨论、计划、分享等形势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在经验共享的过程中加深对太仓建筑、美食及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前期了解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有着一些属于本地的童谣。本次活动在玩转太仓主题的第三阶段“真好玩……”中开展,在回顾太仓各个地区游玩经历的过程中,发现当下人们在进行的活动——冲螺蛳,挖掘太仓人文历史的同时发现太仓有着许多童谣,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儿童歌谣往往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为了感受太仓话的韵味,开展本次活动,达成主题目标中提出的复刻太仓美食、建筑、文化等活动,再次加深对太仓的印象;感受太仓的人文和历史。 设计意图 ⒈方言能力逐渐消失,感受太仓话韵律美的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中指出4-5岁幼儿“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在平时幼儿以普通话交流为主,渐渐地形成了极少数孩子能说一些简单的太仓词汇,大部分孩子能听懂但不会说太仓话,部分孩子听不懂太仓话。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普通话及太仓话之间的桥梁,能够激发幼儿学说太仓话的兴趣,在学说、试说的过程中感受太仓话的韵律及吴侬软语的优美。 ⒉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童谣的再创造 《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教育建议部分提出“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供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冲螺蛳》童谣内容形式简短,节奏朗朗上口,拟声词的加入让童谣更富情境性,而春天正是吃螺蛳的好时节,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我选择这首童谣开展本次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对童谣的细微调整,使童谣的结构更富有情境性,通过玩玩、演演、念念的方式感受童谣的有趣。 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⒈理解并学说童谣,尝试运用合适的表情、动作进行童谣表演。(难点) ⒉感受用太仓方言说童谣的新奇和有趣,在念一念、演一演中体验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美。(重点) 活动设计中的支持策略 太仓话是太仓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也是太仓历史最好的证明。《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要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第一环节中,通过太仓话互相打招呼的方式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太仓话的有趣,并能在打招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尝试开口讲述一些简单的太仓话,达成目标中感受太仓方言的新奇和有趣。 大部分幼儿在家中有太仓话的语言氛围,不过仅仅是能听懂,讲述太仓话的机会较少。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倾听童谣、生活片段视频的欣赏、图片及问题的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幼儿通过单一的片段词汇慢慢过渡到一句完整的语句最终到整首童谣的讲述,辅助幼儿建立太仓话和普通话之间的桥梁。在活动中还引导幼儿通过动作演绎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在活动中通过充分的幼幼合作、师幼合作念童谣的方式,帮助幼儿在一次次的讲述中进一步熟悉并理解童谣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也注重他评和自评的运用,通过评价帮助幼儿了解念童谣时的表情、声音、节奏感等一步步的提升。在活动中通过小乐器——单响筒的介入,让幼儿在念童谣的过程中感受童谣的童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特点。 活动后的思考 从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们对于学说太仓话特别有兴趣,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中。虽然班中有部分外地来的幼儿,但是他们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太仓话的氛围。儿歌内容的选择朗朗上口且富有情境性,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开始以太仓话打招呼为切入点,直接引起幼儿对于太仓话的兴趣。第二环节中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场景,通过场景的观察初步理解童谣的内容,在说说和演演中引导幼儿学说一些太仓词汇,感受到用太仓话念童谣的有趣和新奇。第三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共念童谣,抓住童谣应有的节奏感,加入单响筒的配合,让幼儿感受到童谣的节奏感。在活动中通过幼幼互评和自评的方式提出念童谣的要求,在一遍遍念童谣的过程中,应注重要求的提升,对于要求的表述可以再简单凝练一点。整个活动以太仓话贯穿,层层递进,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单一词汇过渡到一句完整句子的理解和学说。在活动中有时太过注重念童谣的结果,忽略了幼儿对于童谣的欣赏和感受,在念童谣的形式上可能也存在着比较单一的问题,如何能运用多种形式将童谣玩转起来,使活动变得更有趣。 ⒉围绕观察量表进行讨论和梳理 ㈣交流观摩结果 发言人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代表发言,其余教师补充,梳理总结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策略。 君:指标A1中对于资源的选择,选择了螺蛳这一契合现在春季的季节特征,孩子对于螺蛳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童谣内容中的事情也有一定的经验和了解。方言也是作为一个资源来说比较契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太仓方言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指标A2中,能够通过幼幼合作解决难点问题,师幼合作念儿歌等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念儿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方言的独特韵味。指标B1中有单响筒、分角色念等方式来进行童谣的熟悉和合理。指标B2中表演卖螺蛳的场景、炒螺蛳及吃螺蛳的场景来理解童谣内容。B3指标,幼儿有简单的表演,不过整首童谣是充满情景有趣的,所以可以增添一点表演的情节。 ㈣后续推进 ⒈进一步修改《中班语言:冲螺蛳(方言童谣)》教案内容。 ⒉优化观察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