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4月:无边界学习理念下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太仓市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特色课程)活动

           

时间:2024429日              地点:东方幼儿园

活动记录:

一、东方幼儿园课题组成员简单介绍课题研究情况

⒈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以及参与人员

东方幼儿园课题组成员简单介绍课题研究情况

陆老师: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的开发研究是苏州市规划课题,接下来将从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等方面进行介绍:

核心概念界定:

⑴“无边界学习”

“生·”课程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

 

研究目标:

⑴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无边界学习理念下教育人员、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内容等要素之间的充分流动,全面整体、科学有效的开发“生·长”课程。打破园内园外界限,打造全景环境,提高教师对资源的敏感度激发教师对资源的开发及设计、实施课程的能力,提升课程观念。转变幼的学习方式,在无边界的学习方式下提高幼儿自然探究的兴趣和口语能力以多角度、多形式的无边界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幼儿与课程共生共长。

 

⑵具体目标:

①形成对无边界习理念下“生·长”课程的学习理念及“生·长”课程的理性认识。

②开发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生·长”课程的有效资源,形成全资源库。

③创设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生·长”课程,形成课程方案。

④梳理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生·长”课程的实施策略。

⑤形成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生·长”课程的评价体系。

 

研究内容: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的基础研究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顶层设计的研究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实践研究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的组织策略研究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的评价研究

 

研究阶段:

·长课程

⑴理性认识:回归生活呵护生命快乐成长

⑵生长课程方案

⑶全资源库的初步建立

⑷建立本土文化资源与课程之间的链接

①多方参与,挖掘本土文化课程

②关注生活,重整资源手册

③对接经验,让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

④儿童本位,开展课程实践

 

二、理论文献学习及观察量表解读与分工

⒈理论文献学习

陆晓晨老师带领大家共读:《早期教育:走进无限可能的儿童世界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自发游戏的支持策略》《基于种植活动的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研究》

观察量表解读

陆晓晨老师带领大家解读本园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

⒊分组研讨:课堂观察评价量表的不足与调整

任:一:A1中大点为环境支持,分为:空间、人员、情感,纬度分类不够科学,可以改为空间和情感两点。二:人员多样性和A2里的互动多元性内容略有重合,可以直接调整放进A2中进行观察。三:A2中第2、第3都提到了互动,这两项指标在多元性中也包含了科学探索的互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Q:A1中理论中有情景式的环境支持,包括物质环境,第一条中是空间的延展性,第二个是多元化的材料,在观察指标中好像并没有体现。

A:在活动中并没有涉及到材料的多元性,因此在设立指标的时候没有放进去。

Q:B1的第二条有分享种植准备过程中,在小组合作时不需要交流分享问题、结果和想法吗,知识单纯分享种植准备过程?

A:在活动中较多体现种植准备,而种植过程较少体现。

 

三、现场观课说课、议课

⒈教师现场观摩唐以文老师执教的中科学活动一起去播种

 

说课执教教师说课

唐:活动是由幼儿散步时偶然发现的三块空地引发的,通过制定种植计划、商讨,最后确定了种植内容,并成立了项目小组。在种植计划呈现的过程中,幼儿是通过询问家中有种植经验的爷爷奶奶,了解当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并通过班级里面种植计划分享,以投票的形式最后确定了种植的内容,并成立了项目小组。

在项目小组前期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也自主查阅了一些信息,通过寻求生活中不同种类的人员,比如说:爷爷奶奶、保育员等,打破了原有在园内的场地,在实施课程的教育时间和空间界限,在园内、家庭空间中依托了生活环节、其他游戏、家园合作等,做好了一个种植前的准备。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又再次打破了场地及固定的人员,将活动场地搬到了户外:种植园地,并加入了经验丰富的保育员。

在幼儿对前期准备的分享交流中,可以看出老师通过交错式提问,引发幼儿幼幼互动和师幼互动,在比较、发现中,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一些不同点,进一步提升种植经验;接着在一个比较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操作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幼儿发现秧苗的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询问生活中不同种类的人员,再次点出了无边界即生长的本质含义。

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前期准备比较丰富,他们以项目小组的形式,使孩子们能够更自主的环境中做好前期准备。但是种植活动中涉及的内容较为繁琐,成人了解时也较为复杂,在过程中,较难的是如何将一些科学化的、繁琐的语言用儿童化的方式让他们了解,活动中在教师的总结语言方面有点生硬,希望能够对如何用儿童化的方式来告知孩子们一些种植经验提一些建议。

议课现场讨论

四、交流交流评价

⒈分组交流

A组任:唐老师在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基于A指标,交流分享,外卖观察了指标一和指标三,首先是活动的延展性,从室内走向室外,幼儿兴趣较为充分,但由于天气原因,幼儿的倾听注意力不集中,可以挑选就近的班级和大厅进行交流;第二,教师有提供幼儿充分的操作空间,允许幼儿产生失误,教师可以拍摄照片、视频后续进行交流分享;第三,教师有给与幼儿有效地回应和追问,也有很多开放式提问,提取到了很多关键经验,比如:秧苗如何长大?但是讨论的深度还不够,抓取问题的深入和频率较弱;幼幼间的交流较弱,组与组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共性问题,每个组幼儿可能也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保育员的加入让幼儿对于种植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对于种植时缺少了对幼儿有关种植经验的提供,可以先让幼儿种植再请保育员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办法。

 

B组:教师的回应比较及时,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B1中有语言和实物绘画,活动中体现较少,可以先舍去,活动中的问题教师提出的较多,孩子的问题较少,在B2交流中可以在活动中有多体现,但是比较与发现体现的较少,在第三部分,活动中安全的提醒可以加强一些;工具的组合和在改造中,再改造可以使用一些改进过的水瓶制作洒水壶等,活动内容可以更加聚焦于操作实验中,可能探究能力会更针对性。

⒉专家点评

王春花老师:师幼互动,突发状况的处理教师都有所准备,针对课题,要思考活动的适宜性。今天的活动缺乏科学探究,单纯地针对前期经验的收集,在观摩的时候,科学探究性的方面指向不明显;可以针对幼儿园丰富的植物进行活动,例如:植物图鉴,通过寻找树叶,对比树叶的特点,制作植物图鉴;对于课题活动,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想呈现各种无边界:活动场地、人员等等,可以注重于某一方面的无边界。

张雪老师:课题的研究课是一个系列的设计,这一系列的设计中,哪节课可以作为一个正式的课题课,集体教学需要注重哪些问题:农作物的生长研究等,种植课程经常受客观因素影响:季节、天气,需要思考我们的课题要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更好,“无边界”学习就是资源、内容等等的无边界和“生·长”课程,其中“生·长”课程包含了很多种,他们三者之间有融合,幼儿在体验中教师会与幼儿产生对话,我们该如何聚焦于“生·长”,比如:幼儿的生长、幼儿的发展,可以聚焦于一个点,内容无需太过宽泛。在这个课题中,可以先与家长、与幼儿研讨话题,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当前发展所需什么样的发展,需要想清楚开发怎样的课程,例如:“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自我”,课程可以先分年龄段进行开发,再进行梳理总结,或者对自然物、对人本身的探究、对社会生活的探究,强调无边界的体验式学习。在以前课程的基础上优化理念,比如:强调家校的协同、强调资源的广泛……,再将课程的特征整理出。

种植活动可以在前期完成,教师通过拍照、视频,在教学活动时如何利用无边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如:不会合作,今天活动中的交流不是幼儿的探究,需要思考八活动中不需要的进行迁移,不占用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解决怎样的经验发展这方面的问题。

五、主持人作最后总结

记录人:陆羿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