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文章学习及量表解决 1.主持人领读,围绕重点章节记忆性理论文章的学习。 当前幼儿美育发展的误区,第一,美育内涵和价值定位“狭隘化”。第二,美育空间营造和环境创设“零散化”。第三,幼儿美育经历和和体验“浅表化”。 “美在生活”的美育观,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从实践场域而言,美育是基于生活的。第二,从教育过程而言,美育是在完整的生活经历中完成的。第三,从价值取向而言,美育是为了美好生活。 幼儿美育空间营造的原则,第一,美育空间是质朴的、有秩序感和美感的。第二,美育空间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建构的。第三,美育空间体现儿童视角,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第四,美育空间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与一日生活紧密相融。 2.结合理论文章的学习记性量表的解读并分组 A指标聚焦教师的教,挖掘本土实施课程的能力 B指标聚焦幼儿的学,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经验提升 二、观摩案例大班美术《渔港的船只》 1.观摩教学活动录像大班美术《渔港的船只》 三、分组观课议课 1.分组进行观课议课 2.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A1基于本土资源(渔港码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本土资源的选择适宜,契合幼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 亮点: 从幼儿身边渔港码头船只的资源出发,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旧时船只的外形特征,为后续的欣赏和绘画在铺垫。 调整建议: 引导幼儿观察渔港码头,不仅从外形特征出发,可以引导幼儿想象船只的故事。 ·环节多元,支持幼儿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使本土资源和美术活动深度融合。 亮点: 呈现了以前渔港码头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船只的特点,船身、船干的线条粗细,嫁接到美术作品水墨画的笔锋运用。 幼儿作画时,教师播放了舒缓的音乐,与作画主题契合。 最后的环节感知了渔港码头的今夕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 调整建议: 呈现旧时船只的照片,引导幼儿注意整个画面的布局,为幼儿作画丰富画面结构,如远近关系和遮挡关系。 A2基于本土资源(渔港码头)提升幼儿的多种经验 ·能根据活动内容创设适宜、轻松的活动环境。 亮点: 通过展示吴冠中作品和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帮助幼儿从多角度欣赏和自由大胆创作。绘画的展示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为幼儿的创作欣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调整建议: 可以在幼儿创作桌子的旁边放置水墨材料。船只模型造型可以进一步靠近便于欣赏。 ·能通过对水墨画特点的深度分析帮助幼儿了解其特点。 亮点: 作品分析: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并且通过追问的方式,可以将幼儿没有发现的地方进行具象化。教师的提问层次分明,有线条、颜色、淡墨浓墨、画面布局,每个小环节教师进行及时总结梳理。 幼儿示范:通过高扫仪更直观地帮助幼儿进行示范和欣赏。 幼儿创作、欣赏:教师能围绕之前涉及的水墨画特点进行及时指导,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 调整建议: 欣赏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退位,可以引导多感受、多表达。 ·能通过适宜的创作方式建构幼儿关于水墨画的新经验。 亮点: 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引导幼儿发现水墨画色彩的运用 。 通过介绍和尝试,帮助幼儿了解线条粗细与笔锋之间的关系。 通过整体和局部的画面欣赏,了解画面布局和船只之间的交错关系。 调整建议: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提炼关于水墨画的经验,不要急于总结。 B1直接感知(审美经验) ·能发现渔港码头水墨画中的色彩美、形态美,并愿意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亮点: 1.欣赏有侧重点,从颜色、粗细、浓淡等多方面进行介绍。 2.画面布局整体,近大远小的形态,以及颜色的不同,交错,船只距离重叠交错。 调整建议: 1.可以关注更多幼儿的回答,听到想要的答案就过了。 2.给幼儿更多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将答案说出 B2实际操作(创作经验) ·能在水墨画渔港码头艺术体验活动中,通过欣赏、比较等方式感受水墨画的特点,并进行表现与创作。 亮点: 1.幼儿在示范时有一定绘画技巧,在绘画过程中能思考船只的位置大小等。 2.材料提供比较全面,幼儿有一定绘画经验。 调整建议: 1.材料介绍上更具体,墨水的浓淡 2.教师单独示范,比如画船身时笔的运用方面。 B3亲身体验(表达经验) ·能够积极参加水墨画艺术体验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创作的水墨画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亮点: 1.每位幼儿都能够关注到色彩多样性 2.前期欣赏环节,幼儿能够说出船杆、船身的特点 调整建议: 1.教师对幼儿表达的建议比较缺乏,对于船身、布局、浓淡等没有提到。 2.可以渗透一些情感类,让幼儿说说看到画面的感受。 3.教师对幼儿提问时可以重新聚焦之前的远近关系和船只聚集方式。 4.教学活动中对于浓墨淡墨的经验还需要日常的铺垫。 四、后续推进 1.围绕本次活动达成的共识,进行课例的优化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