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在前阶段对于“生·长”课程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库。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选择了部分资源生成了一些活动。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开展情况,通过课例课的研究及时发现课程行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开展了本次活动。 ㈠理论文章学习,对活动关键词进行解读 主持人对文章《在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儿童》中部分章节进行领读。针对资源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适当解读。 陆:⒈创建支持幼儿探究的学习环境。 ⒉教师应注重角色转变与互动策略。 ⒊加强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参与。 ⒋科学项目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 ⒌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⒍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㈡介绍观察量表,明晰观察目的 主持人介绍解读观察量表,了解在本次活动中观察的目的及要求。 ㈢观摩教学活动《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洞》 ⒈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洞》的活动观摩 ⒉执教老师说课 陆:活动来源: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近期兔子、仓鼠等动物打洞的行为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常在一起讨论:“它们为什么要挖洞?”“洞里面是什么样的?”《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指出:要“在探究中学习、发展对事物与现象的认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中指出:“要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为了追随幼儿兴趣,发现洞的有用,同时帮助幼儿探究动物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发展合作探究的能力,开展本次活动。 设计意图 《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提出:“事物与现象是幼儿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能够接触到的,并且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能理解的,只有这样的探究对象,才是能引起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有所发现并获得学习经验的。”因此本次活动从关于生活中常见的“洞”的话题导入,用一系列不同的探究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洞的有用。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洞的不同用处,而是通过为幼儿准备各种图片、视频,幼儿主动自主开展探究的方式,发现洞的形状、功能、位置等与动物生活的关系,感知洞的有用。第三环节中,从动物的洞拓展到人类的建筑,用适宜幼儿年龄段的方式,通过图片感受人类、动物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最后,结合幼儿园兔子实际生活场景,将幼儿经验拓展迁移,不仅感受“洞”的有用、探究方法的有用,也能感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有用。 ⒉围绕观察量表进行讨论和梳理 ㈣交流观摩结果 发言人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代表发言,其余教师补充,梳理总结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策略。 唐:关于A1指标,幼儿能清晰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洞,深入了解其用途,准确区分不同洞的功能差异。关于A2指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关于A3指标,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度。 任:我们观察的B指标,关于B1指标,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洞相关图片,如树洞中有可爱的小动物、山洞中神秘的光影等,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哪里见过洞呀?这些洞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引导幼儿积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出活动主题。关于B2指标,提出开放性问题,如 “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洞,会发生什么?” 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发言。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分享,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拓展幼儿的思维。 建议:⒈社区探索行动:组织亲子社区游,寻找社区建筑、设施上的洞,拍照记录,回园后举办 “社区洞发现” 展览,幼儿担当讲解员,增强实践体验与社会认知。 ⒉故事创作分享:鼓励幼儿围绕 “洞” 创作童话故事,如《小兔子的地洞冒险》,在班级故事会上分享,锻炼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深化对主题的情感理解。 ㈣后续推进 ⒈进一步修改《有用的洞》教案内容。 ⒉优化观察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