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情回顾,复盘问题 主持人:在上学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精心进行顶层架构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实在教师们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实践——回头看——反思调整”这一螺旋式上升的实施路径,通过这一路径的反复迭代,进一步丰富了“生·长”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完善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资源材料,包括“种养资源一览表”、“东方幼儿园百草图鉴”、“古镇资源一览表”、“江滩湿地课程资源一览表”、“东方幼儿园地域文化资源一览表”以及“园外社区资源一览表”等,这些资源材料的整理和积累,为我们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主持人,你们觉得课题在行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杨帆:我觉得在种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过多、活动场地空间有限以及为了追求更好的活动效果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教师通常会倾向于挑选少数能力较为突出的幼儿来直接参与活动,而大多数幼儿则只能作为旁观者,无法亲身体验和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 陆羿君:我觉得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种植方面的实际经验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持有一种“只要孩子们参与其中就足够了”的较为宽松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导致自然教育相关活动的实施过程大多仅仅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自然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实际成效。 陈哲珺:在种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常以幼儿获得了什么作为活动评价的标准,缺少了和各年龄段幼儿关键经验的衔接及种养活动所特有的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评价指标的制定具有随意性,缺少了科学性的体现。 二、集体讨论,共探解决策略 主持人:基于上述说到的问题,我也梳理了一些关键词。请老师们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者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来谈一谈,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可以做些什么? ㈠主要问题 ⒈主题失衡——挑幼儿、缺联动 ⒉策略单调——轻课程、假参与 ⒊评价缺失——缺主体、停表面 ㈡解决策略 任润细:可以增加理论的学习,比如《早期教育》《幼儿100》等质量较高的杂志中发表的文章及优秀课程案例,还可以利用一些云上资源,比如如西湖儿童研究、早期教育、幼师口袋、中国教育学报学前教育周刊、今日童心乐生态教育等,鼓励教师在课题活动中分享寻找到的优秀课程案例资源,提升自身的课程实施能力。 张尹菱:教师可利用园本资源创生园本劳动教育内容,进而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使得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感受劳动的魅力,积累一定的劳动素养。 石箫严:我们也可以挖掘家乡特色资源,源于社会周边的劳动资源,这样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范欣彦: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农场分享节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扩大农场活动的展示范围,广泛邀请幼儿园的老师、其他班级的幼儿、孩子们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其中。 三、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月计划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