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5月:聚焦“亲亲农场”资源,优化班本课程内容

发布时间:2025-05-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生·长”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题

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2/X/02/013/03

出席

对象

全体教师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5.5.27

研究

主题

聚焦亲亲农场资源,优化班本课程内容

所要

解决

问题

理论学习,明晰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策略的转变。

围绕课程故事,剖析资源经验的实施路径,探讨如何利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进一步优化班本课程内容。

研究

方法

理论学习、案例分享、分组研讨分享交流

 

 

 

 

 

 

㈠理论学习,明确教师策略的转变

⒈教师自主学习理论学习文章《三个支架: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策略转变——以“种植地”资源生发的班本课程为例

⒉围绕“关键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拓宽思路

关键问题1:种植地、班本课程、幼儿经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任:班本课程实施前要了解幼儿经验,并了解种植地资源,再开启实施。

陈:班本课程实施前寻找资源,了解幼儿经验的缺失,再进行实施路径。

张:经验分为缺失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联系幼儿经验和资源产生的反馈和反应,再进行班本课程的开展。

夏:我认为从幼儿经验到种植地资源,接着开展班本课程,最后再回到种植地资源。

袁:从种植地资源出发,再了解幼儿的经验和兴趣,接着通过思考来实施班本课程。

主持人:种植地作为资源基础,班本课程作为转化桥梁,幼儿经验为核心目标,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问题2:教师策略转变的“三个支架”指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张:内容的选择、形式的整合和评价的导向。

陈:班本课程源自于幼儿的生活,要在日常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原有经验,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整合。

石:支架相当于课程故事中的脉络,课程故事需要深挖一个关键点,结合课程目标再进行撰写。

主持人:课程故事要围绕一个点深入推进。

沐:结合目前班级中开展的课程故事,我们在学期初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进行了很多预设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有很多想法,因此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来深发活动。

夏:我以班级中的兔子作为课程故事起源,也是关注幼儿兴趣点和发展特点。

主持人:课程故事的实施应当是预设和幼儿的兴趣相辅相成的。

㈡交流分享,了解课程实施情况

顾迎新老师结合PPT内容进行课程故事的分享。

小班课程故事《艾草香包》

课程推进:

味道特别的草(发现艾草)→初始香包(什么是香包)→香包的秘密(香包的作用)→制作香包(晾晒、寻找材料、设计香包如何扎口)

课程反思: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发现为切入口,结合端午传统习俗,将科学探究、传统文化认知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收获成长。

㈢聚焦“资源——经验”实施路径,优化课程内容

⒈基于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是如何利用资源让幼儿的经验得到生长的?

陈: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和幼儿已有经验,去行径课程故事的主题脉络,幼儿在科学思维方面得到发展。

陆:教师捕捉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并于幼儿开展了集体讨论,帮助幼儿经验得到生长。

金:通过多种感官,发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符合小班年龄特点。

陈:注重科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形成完整的探究链。

顾: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的选择和操作实践,并进行经验总结。

夏:设计问卷调查,利用社会资源收集信息,提升幼儿认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迁移经验,优化课程内容

石: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当下年龄特点制定。

黄:缺少幼儿探索过程,深挖扎紧袋口的环节。

张:结合题目,将重点放在香包的材料上。

孙:晾晒艾草的过程单一。

㈣后续推进

⒈教师将本次课题活动梳理出的课程实施策略进行落地,调整、优化自己的课程故事内容。

⒉年级组推选出来的教师做好课程故事的分享交流准备。

 

 

 

 

 

活动中学习《三个支架: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策略转变》,让老师们对班本课程里教师角色有了新理解。“三个支架”清晰点明教师要从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经验生长的引导者。要搭建“经验支架”,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先了解幼儿对已有认知和兴趣点,再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其主动探究

课程故事的撰写中要精准把握资源,激活经验生长点,将农场资源转化为幼儿主动探究的载体,推动经验从感知到实践运用的提升;动态调整课程,回应幼儿需求,让课程内容随幼儿经验生长灵活调整,真正实现资源为幼儿发展服务。老师们应当让周边资源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肥沃土壤,推动班本课程高质量发展。

物化

成果

优化后的课程故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