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在前阶段对于“生·长”课程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库。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选择了部分资源生成了一些活动。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开展情况,通过课例课的研究及时发现课程行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开展了本次活动。 ㈠理论文章学习,对活动关键词进行解读 主持人对文章《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中部分章节进行领读。针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进行适当解读。 ⒈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 ⒉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⒊家园合作,共同关注 ㈡介绍观察量表,明晰观察目的 主持人介绍解读观察量表,了解在本次活动中观察的目的及要求。 ㈢观摩教学活动《大班社会活动:论“自由”》 ⒈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大班社会活动《论“自由”》的活动观摩 ⒉执教老师说课 唐:活动需解决的问题:⑴当幼儿知道与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时,能够倾听别人意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⑵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对集体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幼小衔接做好心理准备。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通过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倾听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对话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向往小学生活的同时也有着一丝焦虑,他们最常担心的问题便是“小学没有幼儿园自由怎么办?”自由”这个话题富有哲学意味,《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㈠人际交往中指出“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㈡社会适应中也指出“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等,涉及自我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规则与责任等方面内容。 “无边界理念学习下幼儿园‘生·长’课程”强调以“话题”形式开展课程的深入探索,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教育人员、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要素之间的充分流动、多样化的活动设计,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本次活动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幼儿的实际经验,引导幼儿在讨论、思辨和实践中理解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培养其社会性能力和情感发展能力。活动第一环节以“自由”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教师拍摄的照片引导幼儿以辩证的思维大胆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看法。第二、三环节,结合幼儿园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户外游戏、午睡),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感受尊重他人与自我约束带来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对集体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延伸环节,整合校外资源,借助小学生哥哥姐姐的视频,引发幼儿思考,发现小学生活同样的也是有自由与不自由的事情,从而为幼小衔接做好心理准备。 ㈣交流观摩结果 发言人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代表发言,其余教师补充,梳理总结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策略。 陈:指标分为了两类。A指标“行为支持有效性与情景化支持的全面性”和B指标“同伴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教师的支持及幼儿的发展两个块面出发,下面的小指标是大指标的细化,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 任:A1指标提到的“浸润式行为支持”,可以看到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们觉得什么是自由?”引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对自由展开讨论,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通过后面的集体讨论去以辩证的思维再看自由。 建议:⒈指标的设计要与提供的理论学习文章相辅相成。此次的AB指标虽然看到了教师提出的一些教育手段以及幼儿能力发展方面的观察指标,但是与提供的理论学习文章关联性不是特别强。 ⒉环节的设置上可以再次优化,点有点散,对于教师来说总结会有点难度,可以就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幼儿园里的小动物们你们觉得自由吗?”。 ㈣后续推进 ⒈进一步修改《论“自由”》教案内容。 ⒉优化观察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