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六位老师分享游戏故事,其余教师结合问题进行研讨 陈:我分享的小班课程故事《去有风的地方》,主要指向的是小班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寻风、捕风、追风,引导小班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运用多种感官尝试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萌发亲近自然的积极情感。 顾:小班课程故事《艾草香包》源于一次午后的散步,幼儿用鼻子闻到了一种“有味道的草”。于是,追随着孩子们的脚步,我们的课程便开始了。在课程行进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香包的基本结构与作用,并尝试制作香包。通过尝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更多的探究欲望。 石:我的课程故事《树洞的秘密》也是来源于幼儿的一次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树上面有洞洞,纷纷猜测这个洞是从哪里来的。后续的活动,我们从树洞初体验,到解忧树洞,从对事物的外在了解深化到自身的内在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共情能力。 ㈡理论学习《自然教育视角下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⒈主持人领读部分章节,其余教师共读理论学习文章 ⑴渗透自然教育理念,制订活动方案 ①活动目标紧扣教育本质 ②活动内容渗透自然元素 ③活动实施尊重自然属性 ⑵挖掘环境材料价值,促进自主学习 ①环境 ②材料 ⑵述说自然教育故事,助推专业成长 ⒉根据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分享的六个课程故事围绕“亮点”和“建议”提出自己的想法。 亮点: 黄:陈老师的课程故事《去有风的地方》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 张:顾老师的《艾草香包》能够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层层推进,并利用了园所的多种资源开展活动。 范:纯纯老师的额《从一根皮筋开始》充满着趣味性和探索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难度层层递进,还运用了幼儿的评价,评价形式是比较多元的。 建议: 沐:石老师课程故事里面的视频时长过长,可以加快速度,截取重要的内容。 袁:金老师的课程故事《造桥记》可以体现多一些教师的策略以及幼儿的一些思考,文字阐述不要太过学术性。 ㈢后续推进 根据本次活动建议相应教师进行课程故事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