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9月研讨记录:加入同伴游戏的冲突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4-09-1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依托游戏解决中班幼儿冲突行为问题的实践研究

课题

类别

太仓微型

立项编号

W2023025

出席

对象

沐小红、陈瑜露、袁辰星

地点

办公室

时间

2024.9.13

研究

主题

加入同伴游戏的冲突现状分析

所要

解决

问题

分析日常生活中幼儿加入游戏的冲突情况

结合理论文章,分析这类同伴冲突问题的指导策略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交流讨论法







一、案例分享

主持人:上学期我们研究在了资源争抢、规则维护和故意侵犯几种冲突类型在游戏中的应用与解决,本学期初,发现升入中班的幼儿经常会在加入游戏时出现冲突问题,请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班级的情况。

沐:班级里经常会出现有小朋友戳别人一下渴望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对方却很生气,问到这个孩子,他只会表达:“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想跟他玩。”这样的情况说明在中班这个年龄段上,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陈:在建构区的桌面游戏中,小B从小A的框里拿了玩具,小A不给他玩,小B就生气了,告诉老师:“小A他不跟我玩。”我会问小A:“你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能和小B一起玩。”小A说:“给他玩我就不够了。”我说:“你有这么多呢,大家可以一起玩,如果实在不够再可以跟他说,大家一起玩最开心哦。”接着小A就和小B一起游戏了。说明中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

袁:在我们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几个男孩子,觉得只要碰在一起就是跟对方一起玩,有时“玩着玩着”还会动起手来,个别不喜欢这样动作的小朋友会觉得是欺负,就告状。

沐:我们班还有几个小朋友也会说:“xxx不跟我玩。”但是通常情况我会说:“他不跟你玩,你就跟别人玩。”试图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袁:可以看出幼儿加入游戏的冲突频率是非常高的,但老师的指导策略也比较单一,仅仅在于用语言回应,帮助幼儿表达回应等。

二、学习理论文章《中大班幼儿游戏加入行为的现状和指导研究》与《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幼儿加入游戏出现的问题冲突原因

活动材料限制部分游戏材料仅适合单人操作,缺乏合作条件,当其他幼儿想加入时,因材料限制而被拒。例如,一些精细操作的玩具或特定功能的教具,只能一人使用,无法容纳多名幼儿共同参与,这使得幼儿在加入游戏时遭遇阻碍。

幼儿游戏加入缺乏策略许多幼儿在加入游戏时,方式方法不当。如采用硬性闯入、被动等待、破坏性加入、退缩等消极策略,这些方式容易引起正在游戏的幼儿反感,从而导致加入失败。他们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协商策略,不懂得如何以积极的方式融入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

教师在幼儿游戏加入行为中缺乏及时适当的指导游戏加入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游戏环节,教师往往因强调幼儿自主性而关注不足,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幼儿游戏加入过程中,自己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导致幼儿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在文章中还举到了这样的例子:在区域游戏中,建构区的幼儿正在合作搭建城堡,幼儿 A 看到后很感兴趣,想加入。他没有与其他幼儿打招呼,直接拿起积木开始搭建,结果碰倒了其他幼儿已经搭好的部分,引发了其他幼儿的不满,大家拒绝他加入。这里 A 幼儿采用了硬性闯入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其他幼儿的感受和游戏的进展,缺乏正确的加入策略,而教师当时没有及时介入指导,使得 A 幼儿的加入失败,并且引发了冲突。

沐:有的孩子对规则的维护是正当的,如区域人数限定等规则,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对友谊的维护也值得关注,幼儿会为好朋友留位置,但教师要引导其扩大交往范围。对于因个体差异而无应答的幼儿,教师需判断并给予适当干预,例如有的幼儿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想被打扰,有的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回应。

陈:我觉得我们对于孩子游戏加入失败不要有太过的消极态度,有时对幼儿有积极意义,能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加入方式,改进不足。部分幼儿在初次失败后会尝试其他方式,这有助于锻炼交往和抗挫折能力。教师应将拒绝视为幼儿成长的机会,引导幼儿从失败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沐: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减少区域活动限制,促进幼儿自然交往合作。例如,增加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自由操作和交流时间,允许幼儿在区域间自由走动。像美工区、小厨房、生活区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幼儿可以将美工区制作的物品拿到小厨房加工,再到生活区分享,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游戏加入创造更多机会。

袁:是的,有的幼儿常因玩教具吸引而想加入游戏,教师应提供更多合作类玩教具,如积木、雪花片、拼插玩具等,并增加材料数量。这样,当幼儿受材料吸引想加入游戏时,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多人合作,减少因材料不足导致的拒绝情况,满足幼儿共同游戏的需求。

沐:在指导策略中,借助绘本游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体会分享的乐趣,使幼儿在游戏加入时更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融入游戏。

二、袁辰星老师分享加入游戏的具体案例,结合理论进行下一步调整。

  第一次观察:2024.9.5 10:30 科探室

与其他幼儿建立关系

水平1:幼儿直接对另一名幼儿做评论


水平2:幼儿表现对一个或者多个朋友的偏爱

水平3:幼儿通过提出想法或整合其他幼儿的想法与两名或者更多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水平4:幼儿持续和朋友进行个人的或者双向的交谈


水平5:幼儿对朋友之前和他分享的事情保持关注


观察描述与措施:小宸和涵涵在科探室玩火箭起飞的游戏,小语走过来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涵涵说:“不行。”小语来找老师说:“小宸不和我玩,我不开心。”“那你可以和别人玩呀。”小语说:“我就想和小宸一起玩,我想和她做朋友,她不和我玩我不开心。”

第二次观察:2024.9.27 8:20 户外八区

今天小宸和小语一起到户外八区骑小车的地方,小语说:“小宸,我们一起骑车子吧?”小宸说:“不要,我想先玩平衡的。”小语说:“那好吧。”于是她自己拿了小车骑了起来。


第三次观察:2024.9.30 10.15 科探室

在科探室游戏开始前,我对小语说:“上一次因此你一定要和小宸玩,都没有玩到游戏,今天你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游戏,我相信当你很专注的时候,别人会来和你一起玩的,可以吗?”小语选择了一个游戏坐了下来,玩了10分钟以后,妙妙走过来,问她:“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小语说:“当然啦。”两个人坐下玩到了游戏结束,小语说:“老师我很开心今天,因为妙妙和我一起玩了。”  

沐:日常教学中,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小语理解不同情境下的社交互动,让她明白被拒绝是正常的,鼓励她积极面对,培养乐观自信的社交心态。例如,通过绘本游戏讲述小动物们互相邀请玩耍,有时被拒但通过其他方式成为朋友的故事。

陈:当小语遇到社交挫折情绪低落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她正确表达情绪,如 “我知道你现在有点难过,因为小宸没有和你一起玩,你可以告诉老师你的感受。” 然后一起探讨应对方法,提高她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次活动围绕中班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冲突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享发现,中班幼儿在加入游戏时冲突频率高,如因吸引注意方式不当、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分享材料、对游戏理解差异等引发冲突,且教师指导策略较单一。结合理论学习,明确问题冲突原因包括活动材料限制、幼儿加入策略缺乏、教师指导不及时。相应指导策略有客观看待拒绝行为、创设分享合作环境、利用教学活动指导交往策略(如绘本游戏)、在活动中及时有效且因人而异指导等。同时通过小语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具体指导方法,如培养积极社交心态、提升游戏加入技能、强化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同伴互动合作等。

物化

成果

观察记录案例指导策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