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主持人:在上学期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通过“小警察”这一角色解决资源争抢和规则维护的冲突问题,并且把这样的冲突经验能够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家都想要的问题幼儿能通过公平的轮流或者剪刀石头布等方法尝试解决或者进行谦让。但是可以发现在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告状行为,如故意碰撞和无意侵犯等,一方觉得“我不当心的”,另一方又觉得“但是这个结果自己的就是不开心”,经常需要求助教师,又或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大家会因为轮流不出来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幼儿不能真正理解同伴的感受,那么作为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让幼儿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对方,从而实现同情,更好地解决冲突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陈燕华老师的硕士文章《利用“握手桥”提升幼儿解决同伴冲突问题能力的行动研究——以心理理论为视点》,来谈谈如何通过“握手桥”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提高解决同伴冲突问题的能力以及应该如何创设“握手桥”环境。 主持人:我先来进行简单的介绍。“握手桥”的概念是由武建芬于2004年提出,是一种解决儿童之间冲突、促进儿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方法。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适时引导或幼儿自主来到“握手桥”。两名儿童面对面站在桥的两端,轮流说一说对方的想法,每说出一处就往前走一步,直到双双到达“握手点”后,小手握小手,表示互相接纳,从而解决同伴冲突问题。在班级“握手桥”中,幼儿还可自由地把影响自己心情或者冲突事件画下来,这为幼儿提供了情绪表达和调节的方式。运用 “握手桥” 解决同伴冲突的步骤重点是平静介入,中止伤害行为:教师发现冲突后,平静地靠近幼儿,将自己置于幼儿之间,和他们保持同身高,让幼儿知道老师需要拿到争议的东西,声音平静,温柔触摸,保持中立。认可幼儿感受:教师表达对幼儿情绪的理解,如 “你看起来真沮丧”“你似乎很不开心”等,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收集信息:教师询问冲突双方,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各自的想法,如“有什么问题吗”“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等。重述问题:教师将冲突双方的想法和问题进行总结和重述,让双方确认问题所在,例如“所以问题是……”。利用“握手桥”协商解决:鼓励幼儿站在桥的对面,说出自己的需要,对方说出相反的需要并给出理由,然后换位思考对方的感情或处境,考虑集中解决方案,对多个思想达成一致,共同选择一个解决方案。给予后续支持:如果冲突解决,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问题未完全解决,教师可在幼儿附近停留,必要时重复上述过程。 二、教师分享感悟。 沐:开展“握手桥”活动,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以往遇到幼儿冲突,我常急于介入解决,却忽略了这是幼儿成长的契机。需要营造轻松氛围,当冲突发生,引导幼儿到“握手桥”,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倾听对方。像论文里争抢玩具的案例,我会引导幼儿说出需求,启发他们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协商合作能力,助力其心理理论发展。 黄:“握手桥” 活动为解决幼儿同伴冲突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心理理论发展关键期很重要。4 岁左右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快速阶段,我们开展活动时,要依据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给予支持。对心理理论水平低的幼儿,用简单语言引导理解他人感受,像案例中涂画冲突,帮助幼儿换位思考;对水平高的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协商,挖掘更多解决办法,提升社交能力。 陈:论文让我意识到,“握手桥”活动不仅能解决冲突,还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如区域活动前,和幼儿明确规则,若发生冲突可到“握手桥”解决。活动中,密切观察,适时引导。遇到观点对立型冲突,像建构区的案例,引导幼儿表达想法,理解他人观点,寻找共同方案,让幼儿在解决冲突中学会理解他人,提升心理理论水平和社交技能。 王:开展“握手桥”活动,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倾听幼儿想法,尊重他们的感受。活动前,通过故事、游戏让幼儿熟悉“握手桥”流程和意义;活动中,引导幼儿表达需求、倾听他人、换位思考。同时,利用“握手桥”故事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如在点心时间,分享冲突案例,组织讨论,鼓励幼儿思考解决办法,强化“握手桥”活动效果,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同伴冲突,健康快乐成长。 三、根据幼儿经验和需求初设“握手桥”环境 主持人:在了解了“握手桥”概念以后,请各位老师分享一下当前冲突的现状,并说说我们可以怎样为幼儿创设“握手桥”的环境。 金:目前班级里的冲突情况和之前提到的很相似。角色游戏里“小警察”角色虽解决了部分冲突,但在生活中,幼儿处理无意碰撞和故意侵犯引发的冲突时,还存在不足。就像上次户外活动,两个小朋友在奔跑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觉得是无意的,另一个却因摔倒而不开心,两人僵持不下就来告状。我认为在创设“握手桥”环境时,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 “握手桥”。用彩色的胶带在地面上贴出一个桥的形状,两边放上小垫子,让幼儿坐在垫子上交流。在旁边的墙上张贴一些关于倾听、分享、理解他人的图片和简单文字,时刻提醒幼儿在“握手桥”上要遵守的规则和交流的方式。 沐:确实,现在幼儿在冲突处理上还有进步空间。我发现除了告状,幼儿在面对一些小矛盾时,情绪容易激动,很难冷静下来沟通。比如在图书区,两个小朋友因为一本书发生争抢,一个扯着书说 “我先拿到的”,另一个则喊 “我还没看完”,声音越来越大,根本听不进对方的话。为幼儿创设 “握手桥” 环境,我们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在“握手桥”区域放置一个“情绪盒子”,里面有各种表情卡片,当幼儿来到“握手桥”时,如果情绪比较激动,可以先选择一张能代表自己心情的卡片,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情绪。同时,准备一些小玩偶,幼儿可以借助玩偶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能让他们更放松、更勇敢地交流。 黄:我们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合作游戏中,因为分工不明确或者规则不清晰产生冲突,幼儿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上次搭建积木活动,大家对于谁来搭建主体结构意见不一,讨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关于“握手桥”环境创设,我们可以在区域周围摆放一些之前幼儿解决冲突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展示成功的案例,让幼儿有参考和学习的榜样。还可以在“握手桥”上放置一个小铃铛,当幼儿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先摇一摇铃铛,提醒对方认真倾听,培养幼儿良好的沟通习惯。 陈:从我们班的情况来看,幼儿在处理冲突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关键。有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感受,但不知道怎么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这也会导致冲突升级。比如在美工区,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倒了另一个小朋友的作品,被碰倒作品的小朋友很生气,却只是大喊 “你弄倒了我的东西”,没有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怎么做。在创设 “握手桥” 环境时,我们可以在区域内设置一个 “语言提示板”,上面写着一些常用的表达语句,如 “我刚才不小心碰到你了,对不起”“我希望你可以……” 等,帮助幼儿丰富表达,更好地在 “握手桥” 上解决冲突。 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需要选择教室中相对安静、独立的一角作为“握手桥”区域,确保其空间大小能容纳 2-3名幼儿舒适地交流,避免外界干扰。比如,可以利用教室的角落,用屏风或矮柜进行适当分隔。用彩色胶带或地垫在地面标识出桥的形状,明确“握手桥”的范围,让幼儿清晰感知交流区域。在桥的两端设置舒适的座位,如小沙发、坐垫等,让幼儿在交流时感到放松。接着在“握手桥”周边的墙壁张贴充满童趣且表达友好、合作、理解主题的图片,像小朋友手拉手、互相分享玩具的画面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在交流中传递积极情感。悬挂温馨的装饰,如彩色气球、彩带等,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幼儿冲突后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要制作简单的规则,可包括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等,并用简单易懂的图画辅助说明,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在“握手桥”区域放置小道具,如 “发言棒”,拿到“发言棒”的幼儿才有发言权,确保交流有序进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再准备一些“情绪卡片”,上面绘制各种表情,让幼儿在交流时能通过卡片准确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投放一些玩偶、手偶,幼儿可以借助这些道具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以更轻松的方式进行沟通,降低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