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3月研讨记录:基于“握手桥”冲突案例,开展“同伴冲突解决”课例研究课3

发布时间:2025-03-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依托游戏解决中班幼儿冲突行为问题的实践研究

课题

类别

太仓微型

立项编号

W2023025

出席

对象

课题核心组、浏河幼教行政等

地点

东方幼儿园多功能

时间

2025.3.19

研究

主题

基于“握手桥”冲突案例,开展“同伴冲突解决”课例研究课3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通过理论学习,了解T.E.T教师效能训练的理念,进一步解读观察量表。

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冲突,了解“对不起”不是万能的,在成人的帮助下,寻找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交流讨论法

 

 

 

 

 

 

一、主持人介绍课题、分享“握手桥”游戏案例

主持人:基于上个月讨论的“握手桥”创设方案,班级中经常有幼儿面临着冲突的情况。接下来我将分享轩轩和悦悦的冲突案例,以及后续在“握手桥”中的解决情况。(视频)案例中可以看到,悦悦和轩轩因为踩到了鞋子要怎么道歉的方式产生了冲突,轩轩觉得自己很疼而且是新鞋子,所以很不开心,悦悦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而且已经道过歉了,于是两人来到了“握手桥”上,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但两个人都不愿意“服软”,于是我问悦悦:“如果他这样对你,你心里会怎么样?”我又问轩轩:“你希望悦悦怎么做你可以开心起来呢?”轩轩说:“希望他下次可以当心一点,别再这样了。”通过这样的互动对话,帮助了悦悦和轩轩了解内心真正的想法,从而跳脱出了原有的“僵局”。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到幼儿对于换位思考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对不起”成了某些幼儿推卸责任的“法宝”。幼儿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伤到了同伴,说一声“对不起”就觉得万事大吉,面对老师的询问,还会一脸坦然地回答:“我说过‘对不起’了。”基于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引导幼儿犯错之后的“对不起”不仅要“说”还要“练”,“说”是真诚道歉,“练”则是行动,以实际行动来弥补伤害,解决问题。

二、主持人介绍理论文章以及观察量表

主持人:该文章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提出的T.E.T教师效能训练理念,聚焦于改善幼儿道歉行为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T.E.T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平等、尊重的师幼互动关系,通过“两大原则”和“五个技巧”引导幼儿理解道歉的意义,实现真诚、有效的道歉行为。两大原则指教师根据自身接纳程度,将幼儿行为分为“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通过动态调整接纳线判断问题归属。明确冲突中“谁处于问题区”(教师、幼儿或双方),再选择对应的解决策略。文章从“知、情、行”三方面引导:让幼儿明白“为何道歉”“如何道歉”,激发内疚感,促发补偿行为。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幼儿体会他人感受,将“对不起”与实际行动结合。

根据这样的框架,我们提取了理论关键词:行为窗口、问题归属、积极倾听、双赢法、示范影响、移情、补偿行为、价值观塑造。将教学环节与观察指标对应,如谈话导入:对应“行为窗口”与“问题归属”,通过事件讨论帮助幼儿理解“道歉非万能”(观察指标:A1借助绘本引导、A2耐心倾听沟通)。在阅读绘本中对应“示范影响”和“移情”,借助《对不起》课件探讨责任与行动(观察指标:B1理解是非标准、B2自主解决问题)。再联系生活:对应“双赢法”和“补偿行为”,引导幼儿画解决办法并实践(观察指标:B3用友善行为传递心意)。在设计量表时进行分层观察:将T.E.T的“五个技巧”拆解为可操作的指标(如A类支持认知建构,B类提升行为认知)。通过小组讨论、绘本阅读、生活案例等环节,覆盖“知、情、行”三层次目标。注重教师如何通过倾听、提问、引导协商等行为落实T.E.T理念,而非仅关注结果。希望各位老师在观课中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三、集体活动中班社会《光说不练的“对不起”》

四、听课老师点评

沐:本次活动紧扣让幼儿理解对不起需结合行动的核心目标,通过绘本、生活案例、小组讨论等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幼儿从被动道歉转向主动解决问题

王:利用绘本《对不起》和生活事件照片创设真实情境,符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有效引发共鸣。结合绘画表征、角色换位等游戏化策略,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促进知、情、行的整合。

陈:可以增加冲突解决的实践环节:例如在联系生活部分,可设计冲突模拟游戏,让幼儿分组演练如何用行动弥补错误(如合作整理物品、语言安抚等),强化行为迁移。

黄:细化绘本讨论的引导问题:在阅读绘本时,可增加提问如如果你是罗罗,除了打扫,还能做什么让奶奶开心?以拓展幼儿的解决策略思维。

杨:教师的师幼互动是很好的,教师在讨论中多次使用你看起来很难过,是因为……吗?等句式,体现T.E.T积极倾听技巧,帮助幼儿表达情绪。

唐:我观察到教师有帮助幼儿进行梳理提炼,例如教师提到你推倒作品时,我感到无奈,通过行为+感受+影响的表述,避免指责,引导幼儿反思。

王:教师可主动示范真诚道歉(如刚才老师说话太大声,我向你们道歉,下次我会注意),通过身教加深幼儿对道歉需行动的认知。

陆:活动设计直接回应课题依托游戏解决冲突行为的核心目标,通过绘本、绘画、讨论等游戏化策略,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冲突解决。全程贯穿T.E.T五大技巧(如积极倾听、双赢法),体现了将机会还给幼儿的课题理念。

沐:教师在后续活动中,还可以增加纵向追踪记录,比如通过视频记录幼儿活动前后的行为变化(如冲突解决方式的转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握手桥”游戏作为冲突解决工具,通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表达需求、倾听对方感受,帮助其突破“说对不起即万事大吉”的思维定式,初步实现从“被动道歉”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转变。绘本《对不起》和生活案例的情境化设计,符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显著提升幼儿对“道歉需行动”的认知。本次活动验证了“游戏+T.E.T理念”在改善幼儿冲突行为中的有效性,明确了“真诚道歉需行动”的教育目标,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践路径(如优化教学策略、强化数据追踪)。

物化

成果

“握手桥”游戏进一步丰富方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