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4月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4-04-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主题背景下基于科探区游戏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

类别

太仓规划

立项编号

W2023036

出席

对象

课题小组全体成员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4.4.29

研究

主题

基于《指南》,谈区域活动的动态优化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聚焦式探班,发现区域活动创设的现实亮点及问题。

⒉交互式共研,提升科探区创设的适宜性。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一、目标班级教师分享区域创设经验

小三班(科探区)

蒋梦菲:

二、对话式交流探班结果

崔韵雪:针对蒋梦菲老师科探区改造,蒋老师对区域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调整,从教师本位转向幼儿本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与活动。其次游戏的表格设计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针对蒋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材料的投放首先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其次可以是多种玩法的,引导幼儿去发现和探索。另外小班幼儿需要一定的情境性,这样他们更愿意投入,还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机制。

陆铭洲:针对蒋梦菲老师的问题一: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各年龄段幼儿又有各自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纵向差异与横向差异。例如:科学区《斜坡滚球》,目标是让幼儿探究球在不同材料斜坡、不同坡度斜坡的滚动情况和速度差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投放的材料是同一坡度斜坡但是不同材料的斜坡和球,让幼儿探究球的不同材料制作的坡度上的滚动情况,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投放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斜坡和球,让幼儿探究球在不同斜坡上滚动速度如何。同一区域内容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达到不同的目标,满足同一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体现的是一种横向的水平差异。

陈海珍:游戏光和影,已经有了玩法的多样性,也能关注到小班幼儿科学方面核心领域的发展,在游戏的时候,也可以增强趣味性,两人的手影游戏的相互帮助,一个人摆,一个人拿手电筒照。

黄露露:幼儿对沉浮游戏很感兴趣,但是游戏的持续性时间较短,还是处于将东西放入水中的状态,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游戏,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观察的方法,让幼儿更有目的地游戏。

三、分组研讨,梳理优化策略

刘静: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小三班提供了木片、鸡蛋壳、贝壳等材料供幼儿探究,从游戏过程来看,孩子们对该游戏有一定经验,同时也能在实际操作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男孩子说“沉下去因为它重,浮上来因为它轻”,其实这样的说法比较片面,不太科学。我认为结合这一想法,教师可以带着孩子继续深入探究。基于幼儿的发现或问题,不断促进幼儿向深度学习。

材料提供方面,材料需要精简,立足儿童视角选择相应的材料,也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收集生活中的材料进一步尝试,比如水果类,“如果把苹果放入水里,你觉得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据我所知苹果类会浮上来),总之,材料的选择教师需要有更多思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选这个材料?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疑问?我该如何引导,帮助幼儿一起探究?)建议多查询相应的资料事先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另外,菲菲提出了“如何根据幼儿差异提供材料”等问题,最根本还是要先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发展情况、 幼儿发展兴趣、爱好,做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尤其是小班幼儿,投放的材料要趣味一些,营造相应的情境。就“沉浮”游戏来说,有一本绘本《小老鼠河记》,涉及的内容就是有关沉浮的,建议教师可以把故事中“小老鼠尝试用各种材料过河”这一故事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为孩子对于沉浮探索创造有趣丰富的情境,也避免了游戏的枯燥。

四、项目组成员反思及展望

蒋梦菲:关于沉浮游戏幼儿暂时在一个兴致弱化的阶段,现在天气逐渐变暖,可以带幼儿去小池塘玩沉浮游戏,寻找一些像小船的物品(如:西瓜皮、榴莲皮、柚子皮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材料载物量的多少。班级内现有的大型“沉浮记录表”,内容对于小班下学期有点简单,可以多一些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性资料的呈现。

通过本次聚焦探班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教师日常实践中对于环境创设、游戏投放的现实思路,针对亮点及问题。通过对谈交流、问题答疑、小组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以研促思、以研促践,进一步思考链接《指南》背景的实践策略,在交互中学习他人亮点、明晰自身问题,对于各项目实践小组成员后期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物化

成果

科探区优化过程性资料(照片、PPT梳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松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