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反馈,明晰现存的关键问题 主持人:在日常探班、调研的过程中,老师们对于区域材料的层次化已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效。在与教研组长、班级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存的关键问题,大多数游戏看似材料丰富,但大多数都是横向的平行。我们是否应该关注材料对于区域活动游戏的深入推进,思考如何有效提供材料,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呢? (图一:区域材料现状) 二、项目班级实践交流,梳理有效经验 主持人:请陆铭洲老师结合科探区内游戏材料投放的实践经验,和我们分享她的思考。也请各位教师结合我们的关键问题,找出你认为陆老师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我们在案例分享后进行集中研讨。 陆铭洲:基于“三步走”优化大班科探区材料投放,一检视环境材料,按需规划,打造“区中区”模式,让《指南》目标有落点;有效利用空间,打造立体化区域环境氛围,如运用网格、纸板、台历等优化桌面空间、地面空间的有效利用。二是增加“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比例,引发幼儿主动探索,提升区域活动价值。三是“留白式”的渗透,区域布置中的留白,能够引发幼儿对于游戏内容、材料的想象。游戏“玩法”的留白,给予幼儿探究的空间。 (图二:大一班科探区改造思路) (图三:大一班科探区创设现状) 案例呈现:大班光影游戏的优化实践 预设调整思路: ⑴现有材料(层次性、适宜性、趣味性、多元化) ⑵引导幼儿使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科学实验模式。 ⑶“区中区”模式推进幼儿基于不同材料,开展深度学习。 目标: ⑴探索发现光的特点,猜测影子产生的条件(游戏:暗室投影、手影、皮影、纸影) ⑵感知光的亮度取决于光源和光源的距离。 ⑶发现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与物体和光源的位置有关。 三、经验式研讨,明晰材料助推区域深度发展的有效思路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一谈对于刚才陆老师经验交流的思考。 黄露露:我关注到的是区域环境中的显性展示。陆老师的环境中也能看到利用多空间去展示幼儿有趣的活动过程、问题,能完整地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能为有需要的幼儿提供操作性的支持策略。我们自己班级中,也运用到了这个方法,我认为需要对于问题的呈现更为聚焦,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去放在上面,应该对比幼儿的发展目标、活动的目标等进行分析。此外对于问题推进过程的主要脉络,包括材料投放的改变、幼儿发展等,也可以行进式地呈现。 (图四:科探区调整建议示意图) 吴诗怡:我认为教师的预设加上持续的关注,是优化材料投放,提升区域活动深度价值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陆老师在调整好科探区的大环境后,对标《指南》,梳理出了改活动可能的发展目标。然后通过“区中区”的游戏模式,分别对于目标进行分解,再在单个游戏中不断优化材料,支持幼儿完整经验的建构。 钱盈池:陆老师的交流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多元材料支持幼儿经验的迁移与运用。刚才的游戏内容看似是两个游戏,但其实在制作“光芒万花筒”的时候,更多的是幼儿基于前期光影游戏经验积累后的一个整合与运用。 四、追踪推进,优化材料投放深度 主持人:各位老师能够发现他人在优化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的亮点及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带着观点进行讲述,对于其他教师明确经验共识有一定的推动价值。希望我们每个班级的老师都能带着自己的一点思考,将之落于实践。 后续实践现状: 陆铭洲:我班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基于项目游戏“船儿总动员”,优化支持性材料,深度推进幼儿的持续性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幼儿对于生活材料、资源库资源、园外资源的运用。在大胆猜测、敢于实践、不断反思、再次实践的循环模式中,探索影响船沉浮的因素,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图七:大一班“船儿总动员”延伸活动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