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文献学习 顾薛哲:文献《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以杭州市J幼儿园项目活动为例》。 幼儿深度学习的逻辑框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积极情绪为动力,以动手制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以评价反思为主轴。再结合文献资料,着眼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结构四方面,结合项目活动的切入点和学前儿童的特殊性,教师了解幼儿深度学习的情况可以依据下表。 二、观察量表解读、分组研讨、调整 ㈠观察量表解读 顾:这张策略表是基于我们前期思考,分为活动流程、观察指标,然后还有 关键教学事件观察,以学思教。那么在活动流程上面,这些活动其实是科学领域的一个操作型的研究活动,他可能是一个基于风筝制作,让幼儿围绕着不同的材料去进行风筝的制作。那么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架建构 A1.通过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主动学习 A2.关注幼儿各项能力发展 A3.关注多元评价 B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B1.情感态度方面 B2.技能性方面 B3.认知、思维方面 ㈡分组研讨、调整 陈海珍:任务驱动。教师可以从增强项目任务的目的性着手来保持幼儿的探究热情。使用任务驱动,让学习者感觉有“使命”在身,为了任务开始初步计划,在完成任务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建构。 蒋梦菲:情绪情感上比较饱满,表现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有审视自身指导问题的意识并调整行动,表示外部支持如项目主题的选择、探究环境和情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等,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探究的目的性和投入性。 崔韵雪:深度学习不仅在意学习者对自我认知经验的迁移应用,也关注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评价、反思。 刘静: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分工,幼儿更有自己的任务意识,会和同伴一起讨论、合作。但相比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言,幼儿同伴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还不够明显,同伴间的沟通协作、经验调动需加强。 三、课例活动说课、观摩 蒋梦菲:“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五月,我们抬头就能看到天上飞着的风筝:“你们看,是章鱼风筝。”在周末,孩子们经常去幼儿园旁边的湿地公园放风筝。滨江是一所靠近长江的幼儿园,风儿经常跟我们讲“悄悄话”。于是,我们决定用自己制作的风筝来答复风儿。通过制作风筝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风筝传统习俗文化,知道风筝丰富多彩的种类,学习基础的风筝制作技巧。在制作过程中,发展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累积经验,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四、分组议课、代表交流 陈海珍:《指南》中指出“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造,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越来越擅长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资源,每个小组选择的材料不一样,风筝的造型也不一样。开放的材料和丰富的经验、同伴间的询问和想法的描述等促进了幼儿资源利用的能力。 崔韵雪:提问是集体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教学策略。观察各组的放飞情况,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同时也是对幼儿现有经验的收集。随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寻找解决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现有经验。 专注度是一种学习品质,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幼儿年龄越大,材料的互动性越强,专注度就越高。活动中,幼儿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试错”,兴趣丝毫未减,反而更加乐此不疲。教师的支持与回应、轻结果的探索氛围、活动的挑战性等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提高了活动专注度。 从初次的尝试到第四次的成功放飞,幼儿都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将获得到的新经验运用于下一次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 蒋梦菲:感谢大家为我提出宝贵意见。 顾薛哲:课程行进中每一次的讨论、每一次的分析都是幼儿反思的体现。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幼儿才能够从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