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记录】11月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4-11-2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主题背景下基于科探区游戏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

类别

太仓规划

立项编号

W2023036

出席

对象

课题小组全体成员

地点

二楼会议室

时间

2024.11.25

研究

主题

沉浸式观摩,促进游戏深度开展

所要

解决

问题

⒈通过理论学习,引发教师对深度学习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⒉开展沉浸式观摩活动,基于科探区材料的“多元”与“精当”,“丰富”与“适宜”,立足儿童视角,通过交流实现相关经验、理念的共享和提升。

研究

方法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一、结合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陆铭洲:营造支持性的区域环境,提供幼儿深度学习的机会。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景并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动机。展开有质量的师幼对话,搭建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架。由此,最优化的问题情境,需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同时指向幼儿未知挑战的经验,而幼儿又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

陈海珍: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动机,最重要的是使幼儿把外在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并自觉自愿地投身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水平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学习及年龄特点的了解,取决于教师对指南目标内容的解读和敏感度,取决于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教育机智和能力。

崔韵雪: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看幼儿的兴趣方向、能力进展,不断创新、改造、完善、学习,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学习游戏气氛,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还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合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鼓舞幼儿收集并有效利用幼儿园园内、外的自然资源材料。同时要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自主思索出现问题的缘由、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阅历。

蒋梦菲: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但由于一些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会存在幼儿主体性缺失、主题活动脱节和活动恒常化等问题,无法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应以深度学习为切入点,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区域活动,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区域活动,进而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主持人:除了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动机,正如崔崔提到的,有效的利用园内、外的自然资源材料,如何投放材料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

二、问题研讨

问题一:如何与主题内容相结合适宜的材料投放,减少材料投放的盲目性?

陆铭洲:材料的呈现能对幼儿产生一定暗示或导引作用,引发、激发或诱发幼儿产生探究兴趣和探究行为。材料选择类多量少、多样化、复杂化、富有挑战性。

陈海珍:是的,同时要符合幼儿认知兴趣和年龄特点。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为幼儿创设和提供适合幼儿需要和年龄特点的材料,投放材料有教师的思考,关注材料与容器、材料与材料之间色彩的搭配、尺寸的匹配等要有相关联的暗示及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度。

蒋梦菲: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策略,有目的、有意识地隐藏在材料中。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到季节性,选择适合季节性明显的材料,是与幼儿近期发展相一致的,尤其是可以让幼儿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感知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应当是幼儿感兴趣的、可延伸的,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更多的是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体验、满足各种需求。

崔韵雪:⒈在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⒉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⒊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问题二:如何激发幼儿对科探区的兴趣,以及增加材料的趣味性?

陆铭洲:预设教育的目标改变单一化的投放方式(单独呈现;组合/对比形式呈现;替代品/成品、半成品形式呈现。提供半成品材料,再增设辅材,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优化。及时调整材料材料不断更新补充,合理增添、删减、组合材料,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主持人:考虑预设目标,考虑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营造支持性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对于科探区的兴趣。

崔韵雪:回顾以往创设的科学游戏“有趣的沉浮”,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之初有许多兴趣,但是玩过一次以后,就弃置一旁,不再问津了,而科探室的“电路大闯关”则截然不同。《电路大闯关》中提供了电线、电池、电灯、电铃、手电筒等,无固定玩法,只是提供简单支架,告知幼儿这些材料可以怎么玩,其材料多样,玩法多样,所以幼儿在游戏中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重复操作,且结果各不相同,趣味性强。幼儿在游戏中兴趣浓厚,不断探索新玩法。而《有趣的沉浮》中,教师提供记录纸、鹅卵石、纸片、积木等材料,让学生猜一猜哪些物品水里会沉下去。其目的性太强,当幼儿探索结束后,游戏也就结束了。幼儿在游戏中兴趣缺缺。

主持人:关注材料的放开性,给予幼儿选择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

蒋梦菲:除了材料的投放要有放开性,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要。有的幼儿能力发展较慢,如果材料仅提供了有一定难度的话,那这些发展慢的幼儿就不会玩,也不去玩,从而会失去兴趣。材料的投放要给幼儿更多的探索空间,有一定的情境性。比如小班沉浮游戏里,可以创设一些拯救海洋球、拯救蛋宝宝的情境,这样幼儿就会有目的性的去玩,而不是盲目、无目的的。

主持人:是的,材料投放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段,有情景的游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陈海珍:激发幼儿对科探区的兴趣,除了关注材料的投放,展开有质量的师幼对话,也是激发或者维持幼儿对于科探区兴趣的重要一点。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并关注到“幼儿发生了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进而要进行识别“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了”。教师的回应需要对幼儿的学习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策略。支持策略关注如下原则:开放性、理解性、鼓励性、个别性。

三、沉浸式观摩

主持人:今天我们将请各位老师走进班级,请大家结合科探区教师的材料投放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老师与幼儿的互动等各方面进行观摩,观摩的过程中结合表格,将自己所思所想如实填入表格内。

四、交流研讨

五、总结经验、布置下阶段活动内容

主持人:今天游戏的现场让我看到了各位的慧心巧思。老师们不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材料的投放和区域环境的创设上也是别出心裁。老师们以“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的螺旋上升形式为操作模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主动探索,获得关键经验,触发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通过本次的活动,提升了教师们的创设、投放和观察能力,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有准备环境的教育意义。老师们以“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的螺旋上升形式为操作模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主动探索,在观摩的基础上不断追随孩子的发展需要不断跟进与调整区域环境与材料,借鉴经验为己所用,获得关键经验,触发了幼儿的深度学习。相信老师们一定在此次互动学习、经验共享、碰撞思维的过程中收获了经验,并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区域创设中去。

物化

成果

科探类游戏小案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松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