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梅雨季悄无声息地到来,轰隆轰隆的雷声、滴答滴答的雨声都在诉说着一个学期的点点滴滴。本学期,课题组严格依照学期初制定的研究计划,围绕“儿童本位”理念,聚焦“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构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研究,扎实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保证活动高效性
我们的课题组从本学期的3月份起正式立项并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旨在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与探索,梳理形成系列的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㈠3月:课题启动与资源梳理(课题主题说明及多元文化资源的梳理)
⒈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启动会,王思倩、赵海蓉老师详细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儿童本位、多元文化)、研究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统一了研究思想与方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集体研讨与分组活动(分组绘制资源图),聚焦“可利用的多元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梳理。
⒉ 解决问题:明确了研究方向,初步解决了课题组对“多元文化资源”范围模糊、认识不统一的问题。
⒊主要成果:形成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资源初步梳理图》。该图以儿童兴趣和可接触性为筛选原则,初步将多元文化资源归类,为后续课程主题选择提供了资源依据。
㈡4月:主题聚焦与课程确立(小中大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确定)
⒈在资源梳理的基础上,课题组回顾了以往课程实施中的经验与困惑。重点结合各年龄段(小、中、大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兴趣点(通过日常观察、谈话等了解)以及前期梳理的多元文化资源,分组进行深入研讨。通过集体商议,初步确定了各年级组本学期拟开展的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方向。同时组织了相关理论学习,深化对儿童本位课程观的理解。
⒉解决问题:解决了如何将多元文化资源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兴趣有效结合,从而确定适宜主题课程的问题。
⒊主要成果:初步确定了各年级组的核心多元文化主题。
㈢5月:框架构建与优化研讨(主题课程框架的探究与分享)
⒈本阶段重点解决课程设计的结构化问题。教师们首先自主搜集、学习优秀的主题课程框架案例,并在教研活动中分享交流。随后,各班级教师结合本班确定的主题,尝试撰写初步的主题课程框架(包含主题缘起、核心目标、预设网络图、主要活动设想、环境创设、资源利用、家园共育等板块)。通过集体研讨,对各班初步框架进行审议,重点研讨其整体性、逻辑性、板块撰写的规范性以及是否符合儿童本位理念(是否体现幼儿兴趣、经验、主动探究)。
⒉解决问题:解决了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程时框架不清、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提升了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⒊主要成果:形成了《多元文化主题课程基本框架(试行稿)》,并完成了主题课程的初步框架设计稿。通过研讨,教师们对如何构建一个完整、清晰且以儿童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框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㈣6月:实践交流与阶段规划(多元文化主题课程实施情况交流)
⒈各年级组分享了本学期初步实施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具体情况。交流内容包括:围绕主题开展了哪些具体活动(如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生活环节渗透、环境创设)、组织了哪些特色游戏、如何利用园内外资源(家长、社区、网络等)、幼儿的参与度与兴趣表现、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等。课题组对本学期整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梳理了成果与不足。同时,基于本学期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共同商讨并初步规划了下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理论学习持续跟进,聚焦课程实施策略与评价。
⒉解决问题:解决了课程实施初期经验不足、策略单一的问题,通过交流共享了有效做法;明确了学期研究的成效与后续努力方向。
⒊主要成果:各年级组的多元文化主题课程
二、加强多形式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理论是重要的实践支撑,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也能让我们的实践更有说服力。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老师在每次活动的时候都围绕《幼儿园课程图景》一书进行进阶阅读,帮助老师们明确课程框架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具体含义、注意事项等,更好地支持着我们一学期的探索与实践。
同时,我们一起回顾幼儿园之前以往的课程,一起通过杂志、网络学习各类具体的课程案例,学习梳理课程的有益经验。AI技术也在研讨的过程中帮助老师们拓展经验,发散思维,将课程的各个方面思考得更全面,更好地让幼儿在多元的课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聚焦课程框架的梳理,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框架
㈠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的初探究
⒈幼儿园课程框架的交流与分享,建立初步认识
本学期我们多元文化课程的探究与实践围绕课程框架进行,旨在基于课程框架形成基本完整的主题课程。在第一阶段的课题活动中,我们便围绕课程框架的基本要素展开了研讨。由于教师们对课程框架缺少比较全面的认识,所以在活动前各班教师就对课程框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查阅与收集,并且把一些教师们认为比较好的课程框架带到研讨现场进行交流与分享,老师们也对这些课程框架的要素进行了分享与思考,并且分享了为什么选择这份课程框架的原因,与我们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相契合的块面有哪些等等。教师们在分享后,组内成员又分组进行了再讨论,最后主持人对大家分享的几个必备要素进行初步的梳理归纳,分别是课程背景、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
⒉集合专业书籍,分组研讨适宜的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各个课程要素,更好地梳理与撰写课程框架,教师们结合了书籍《幼儿园课程图景》引导教师们对每个要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每个要素的必要性和要素之间的逻辑性。基于老师们对于课程的基本要素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教师们思考了对于多元文化主题课程而言,哪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如何排序以及撰写。
在第一阶段的研讨中,老师们对于课程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些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并在梳理的过程中去思考各个要素的合理性与适宜性。
㈡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适宜性的再探究
⒈交流分享各年级组的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
在第二阶段主要基于各年级组实施的主题课程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结合多元文化主题课程框架具体阐述各个要素中的撰写内容,说明撰写过程中的想法、困惑等。在分享后,大家一起围绕开展和梳理主题课程的经验与问题展开讨论,在共同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教师们能够对课程背景、课程目标有一些自己的的思考,但是在思考和撰写课程内容时还是缺乏整体的思考,例如课程线索不够明确,课程内容领域不均衡等。
⒉结合专业书籍,进一步理解各个要素的内涵,思考各个要素的梳理撰写
为了更好地撰写好每一个课程要素,我们对于老师们存在问题的课程要素结合书籍进行了再学习,更加充分理解要素所包涵的各个块面,并结合实际的课程案例学习撰写的方法和技巧等。
四、不断总结反思,做好课题的下一步规划
本学期是我们课题组立项后的第一学期,也是整个课题开始投入研究的第一步。在课题开展的第一阶段,课题组的老师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在实践中确定了各年级组的多元文化课程主题,并基于主题进行课程的初步尝试与探究,完成多元文化主题课程的初步梳理。但因为还在开始的第一阶段,老师的实践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活动进一步思考与实践,让多元文化课程开展的过程形式更加多样,开展的内容更加深入生动,开展的成果更加扎实有效,更好地形成本幼儿园独特的课程风格。